】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罗范椒芬与中评社青年记者对话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11-11-24 00:21:52


 
  对于小学生,我们只期望他们“知”,或者有一点“情”,但这些“情”都是在于,例如是杨利伟上太空,叫他们写一篇文章,让他们有一些情感,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至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多一点理解国家的困难,然后才能有一点认同。如果一个人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就不是一个国民。有人问我,怎样叫做“情”呢?这是不能解释的,因为“情”是自发的,没有人可以加在你身上,我们只能提供环境让你去了解,然后通过你自己的反思去达到“情”。 

  我在任的时候,曾经和同事带领一班学生参加一个为期十天的课程,到北京的人民大学上课。我们白天上课,下午就去参观圆明园和天安门广场等地方,晚上让香港学生跟内地学生座谈,老师们也有参与,让他们提问在白天时遇到的疑问,然后大家回应一下。我觉得这个交流是最有用的,因为如果纯粹坐着听,不过是吸收了知识,但是经过思考、讨论、争辩后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学到的。但是,由于这些课程数量不多,能做到深入讨论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可能给人一个分散和成效不大的感觉。

  回归以来,很多民调都证明香港学生加深了对国家的认识和感情,至于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很难讲,因为香港毕竟有150年的殖民地历史,而且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亦有很多关于国家的负面报道,这些都会引导年轻人朝另一个角度思考。所以我很赞成现在的做法,就是有很多认识中国的人士到学校去跟青年交流,坦率客观地分享事实,我觉得这个方法更有效。对于有很多人质疑将国民教育列为必修课是洗脑,我绝对不觉得人是可以被洗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客观开放的态度。我觉得,国家应该有开放的胸襟去讨论一些具争议性的话题,但是一定要基于事实,要全面地分析事件的因由。不过,要做到这点就很考老师的功夫,很多事情是欲速而不达,所以我们要先好好装备老师们,此外也要制做一套基于事实、完全没有偏颇的教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