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 ->> 论文全文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两岸互动中的公共秩序保留问题刍议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17:27:03


 

  第四,相互协助、有限承认。在两岸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合作的意愿,没有配合的愿望,都可以找到理由拒绝对方的请求。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完全有赖于我们彼此是否有合作的意愿,谋求双赢。合作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应该要务实,要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务实就是能灵活的一定要灵活,创造出一定的空间,才能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两岸司法协助过程中,既不能滥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扩大拒绝面,也不能没有底线,一味地盲从对方的法律制度。除此之外,两岸还应当在平等协商,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承认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彼此差异。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两个不同法域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包容的观念已经确立,并付诸实践。两岸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灵活地处理司法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无损“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途径促成彼此的合作。贯彻相互承认的原则,既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法律制度,承认对方法律的效力,又要承认对方法法院判决的效力和执行力,简言之,也就是双方应相互承认对方的司法活动及诉讼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两岸分治的客观事实和复杂情势,在两岸关系未能实现全面正常化之前,两岸之间的司法承认也只能是个别方面、一定程度上的承认,不可能是全面的承认,我们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