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下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研究 作者:董于雯(厦门),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博士;沈惠平(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持“敌对意识”,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试图以“仇中”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及“亲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由三个主要因素使然,即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以及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仇中”情绪不但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仇恨对立、拖垮台湾的经济发展,还严重损害两岸民众的认识和感情,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民意的对决。针对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祖国大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如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瞭解、理解与合作等。
台湾《中国时报》曾经发表标题为“爱台湾一定要恨中国吗?”的社论,其中提及部分台湾民众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①不可否认,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许多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存在或多或少的疏离感、恐惧感甚至排斥感,甚至完全扭曲中国大陆善意为恶意的情况。“尤其是对大部分的台湾年青人而言,经过不断在地化、异己化和再定义自身的台湾社会,往往视中国大陆为‘另一个’世界,实际上,台湾社会正在透过创造一个与自身相反的大陆形象来定义自己。其个中原因,正是两岸的敌对意识暨台湾方面‘惧中’与‘仇中’的价值观使然。”②鉴于“仇中”的情绪不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乃至两岸最终统一,我们必须详细探究“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成因及影响等。
一、“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
心理防御机制最初是由“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来的,后经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进行了系统研究后逐渐成熟的理论。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十五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合理化、转移等。③其中,作为心理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防御性压抑(repression)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在他看来,压抑和心理防御几乎是相同含义的,而且他把所有对现实的抑制或扭曲都称为“压抑”,其本质“在于将意识中的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幷保持一定距离”④。也就是说,压抑是人遇到不利情况时通过某种否认现实或歪曲现实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自我保护,以便把威胁着自身的事物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事物不能接近意识,从而缓解或消除自身的不安和痛苦。这是一种自发的、动机性行为的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即“潜意识防御机制”或称“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不能记起或知道烦扰的愿望、感觉、想法或经验的机制”⑤。简言之,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即便不是在病态情况下,遇到不良情况时,个体也同样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机制。在两岸关系情境中,部分台湾民众为了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企图以“仇中”情绪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也就是说,所谓“仇中”情绪是一种由于不愿正视“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却对祖国大陆持有敌对甚至仇恨的病态情绪,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意涵。
首先,在政治认知上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国家,其前途与命运应由两岸民众共同决定,这是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的事实。但偏偏有部分台湾民众极力否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妄想割裂两岸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连接。一些人更是极端地排斥任何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事物、排斥任何中国元素。也就是说,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与中国大陆任何形式的联系与接触都是有毒的,都应是被排斥甚至排除的。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来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否认(denial)的方法来否定“中国台湾”的事实,以获取心理上的自慰,其结果却产生了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
其次,在政治情感上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拒绝被排斥的表象进入意识,而且不仅仅拒绝了表象本身,还拒绝了表象所伴随的情感。⑥这一点从部分“仇中”的台湾民众身上可见一斑,他们不仅排斥任何“中国元素”,而且拒绝所有“中国情感”,却顽固地坚持极端的“台湾认同”。作为一种地方性认同,“台湾认同”综合了台湾人对于土地家园的情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中国认同”而被人为建构出来的,致使不少人甚至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二者互不隶属。尤其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台湾被赋予崇高的政治价值,“台湾”二字神圣不可侵犯,不容挑战,一切思维“以台湾为优先”,一切行动“以台湾为主”。“反映在两岸关系上,台湾自然出现了一种‘恐中’‘惧中’‘抗中’‘排中’‘反中’甚至‘仇中’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当今台湾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态。”⑦
最后,在政治倾向上“亲美、媚日”。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祖国大陆及两岸愈来愈大的差距,部分台湾民众不但产生了或恐惧或怨恨的情绪⑧,而且针对祖国大陆的敌意与日俱增,把两岸势必统一视为“威胁”,从而更加坚决地把“威胁着自身”的中国大陆排除在意识之外。于是可以看到,他们不断污蔑祖国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或漠视大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懈付出,却欲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转移或移情(displacement/transference)方式寄希望于美日等国的援助来对抗所谓的中国大陆“锐”实力的影响。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仇中”来割断两岸的任何渊源,排斥所有中国元素以达到否认“中国台湾”事实的目的,幷为其“亲美、媚日”行为起到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中的“合理化作用”(rationlization)。
二、“仇中”情绪的主要成因
一般认为,部分台湾民众持有的“仇中”情绪从岛内“去中国化”教育后开始慢慢滋生、直到“反服贸运动”达到顶点。新冠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反中”的政治操弄,致使某些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更加高涨。追根溯源,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导致部分台湾民众“仇中”情绪的产生及持续。
首先,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刻意强调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隔离”。所谓“隔离”是“把引起自己焦虑、痛楚等负面情绪的某种事实通过某种方式,使其与自己的意识隔离,让自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篡改历史,持续推动“去中国化”教育,其目的是企图剥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渊源,使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意识不到“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在逐步达成‘弃统趋独’的过程中,不断煽动台湾民众不满、排斥大陆的情绪,着力培植岛内社会‘反中’‘仇中’的偏执心态,导致现在许多台湾民众多已习惯‘中国—台湾’的两分法,鲜有使用‘大陆—台湾’来描述两岸关系。”⑩蔡英文任内则将中国史放入东亚史,取消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立地位,不仅进一步在历史叙述中确立了中国的外国身份,而且试图更深入地抹杀台湾与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的联系。⑪简言之,以“把中国视为外国,把台湾人和中国人分开”为目的的“去中国化”教育已经导致一些人把“仇中”情绪作为一种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自我防御机制。
其次,民进党等绿营势力操弄统“独”议题,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弗洛伊德曾说道,“使用自我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焦虑的影响,或者为个体现在无法处理的情形提供一个庇护所”。⑫伴随祖国大陆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社会弥漫着“被统一”的焦虑症。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利用了岛内一些人对“被统一”的焦虑感、恐惧感来操弄统“独”议题。他们不断“污名化”两岸关系发展,把祖国大陆视为“生存威胁”,进而以所谓“反幷吞”、团结对外为藉口,激发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继续在岛内营造蓝绿对立氛围,继续煽动“恐中仇中”社会气氛,甚至利用新冠疫情如把新冠病毒称为“武汉肺炎”进一步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简言之,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算计,不惜煽动和操弄民众的“仇中”情绪,造成两岸冷和对立的气氛,企图藉此使民进党能够长期执政。
最后,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鼓动“仇中”情绪。岛内一些政治势力不希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却企图通过刻意炒作一系列事情、鼓动民众的“仇中”情绪来恶化两岸关系,以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妄图把“中国台湾”的事实排除在其意识之外。长期以来,“独媒”为配合“台独”势力的意识形态,在涉及两岸的议题上,往往以“倾中卖台”为口号挑动民众反对两岸交流,而各种“反中”的言行则被披上“爱台湾”的道德光环。为了建构“台独”的合理性,“独媒”穷尽各种方法渲染“两岸对立”。例如在“独媒”中,政客与名嘴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矛盾的源头归因为“中国因素”,用“统战”和“老共的阴谋”的口号扭曲大陆的各项对台政策,用“中国打压台湾的生存空间”等谬论作为煽动政治悲情的手段,在整体上塑造了台湾社会的“恐中”“仇中”的氛围。⑬简言之,绿营媒体不断煽动民众“仇中”,把大陆形象妖魔化,致使台湾社会长期弥漫着“仇中”的主流政治氛围,对两岸关系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