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君: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澳门本身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特殊性就决定了它作为沟通中西文明的纽带,在大湾区建设中,应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在吸引世界游客来华、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继而带动各类企业走出湾区。
澳门城市虽小,却拥有大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荟萃之地,它凝聚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有底藴的文化力量,是异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浇灌出的果实。以澳门半岛为代表的历史城区保存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呈现出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相互交融的典型特色,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矶崎新说过“亚洲就是以澳门为中心,以30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大概就是亚洲所在的范围”。之所以下如此定义,便是因为“这个亚洲”就是由两个边陲(中国的边陲与欧洲殖民地的边陲)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区域。
澳门参与并融入人文湾区的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借用更广大的资源凸显自身的优势。搭建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共生性。利用粤港澳三地文化相近相亲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成果融合进湾区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澳门”形象。中国政协委员、澳门地产业总商会会长锺小健曾对澳门的文化特性下过一个定义:“西方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多元饮食、习俗外貌等表层,澳门人思维、观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礼义,依然来自中华文化,它才是支撑澳门文化的基石与主流。”由此可见,中西交融的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其主要支柱。澳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交流,在双向互进中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并推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最后达到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效果。
第二,澳门本身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利用自身优势基础上,发挥城市文化特色,借力大湾区这一平台,充分联动社会各界,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做好线上线下多管道宣传。近年以来,澳门特区政府积极部署,大力推进“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工作,以澳门作为窗口和桥梁,持续促进文化的推广传播和交流互鉴,像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的主题为“命运的统计学”,正是依托了澳门特有的地理位置——全球知识、信仰和生活习俗交流的前沿地带。澳门是近代科学与传统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本地存在着不同信仰,而博彩产业的兴起,使得占卜问卦成为常事,信仰与理性共生,故为“命运的统计学”。
第三,扩充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持续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藉助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创新赋能,以“数字+”推动“文化+”、“旅游+”。今年的格兰披治大赛车正值70载,它联合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推出一系列特别活动,包括“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70传奇回顾”短片、世界顶尖车队“Oracle Red Bull Racing”特展等。尤其是70传奇光雕表演,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上演3D投影表演,增添娱乐性,并推出全新VR虚拟实境体验项目VR 360°看赛车。真正实现了“旅游+体育”与“数字+旅游”的跨界融合,意在丰富旅客的多元旅游体验。
第四,发挥与葡语国家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加深与葡语国家媒体的合作,以及运用本澳高校平台,进一步搭建与葡语国家的交流,拓宽传播管道。像接连举办五届的“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便在促进中葡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深化了“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丰富了人文湾区的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其排头兵,澳门应充分发挥其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参与人文湾区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王平:适度多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感谢大家拨冗来参加这个思想者论坛。我们和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已经合作举办多次,每次都让我对澳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创研会吸引了一批潜心研究澳门问题的专家学者,每次研讨会都有多个领域的资讯与观点,受益匪浅。
我们双方在策划此次论坛的时候,也是受到相关政策的启发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比如港澳办副主任张荣顺表示,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并坚定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城市转型,并出台了包括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开发横琴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我们今天的讨论的重心也是放在这个方面。
其实对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很早就有涉及。我2004年曾经来澳门,专访了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澳门立法会议员许世元老先生。他讲的“适度多元”在那个时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当一个产业能够迅速获得高额利润的状况出现时,就会挤压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澳门博彩业的空前繁荣,无疑也会产生这种状况。二十年过去,博彩业一骑絶尘的状况似乎更加明显。
也许,三年疫情导致的状况对澳门产业结构具有痛定思痛的启发性作用。正如渭恒兄所言,如果高度依赖内地客源的状况难以为继,对“适度多元”的战略目标来说,反而可能是个机会。
就像林校长说的,不能过度依赖博彩产业支撑澳门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发展观念上的更新和重新规划。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我很赞同骆教授讲的观点,国家既然搞“一国两制”,就必须思考港澳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无论香港、澳门,都应该要考虑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不能只想怎么从国家得到支持、好处。而利用香港澳门长期积累的对外关系、充分发挥特区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经济功能,是港澳特区应该主动考虑、积极谋划的事。
感谢大家的参与,期待我们继续合作,对更多的问题深入探讨。
评论员简介
林志军:原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道师, 现为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理事长,澳门区块链应用研究所负责人。
王平: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兼高级研究员。
刘景松: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厦门大学澳门校友会副理事长,兼任多个文艺社团的学术顾问。
骆伟建: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工作。曾参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出任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1年受聘澳门大学法学院至今,现任职教授。
刘成昆:经济学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商学院会计和财务金融学系系主任,教授。
娄胜华:澳门理工大学公共行政学教授、博士生道师。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前顾问。先后担任的社会兼职包括澳门特区政府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非全职顾问、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澳门社会治理研究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等。
乔梁:吉林大学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后。中国首位研究汽车产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荣获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称号。公开出版过产业企业类等多门类著作合计18本。
李小勤: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研究涉足传播学的不同范畴,主要有传播效果研究、中国传媒改革与融合研究、新媒体与网络研究等。
余渭恒: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商管理系硕士。现为澳门经济学会理事、澳门青年联合会理事、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澳门台湾大学校友会副理事长。
尹一桥:镜湖护理学院院长、教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注册护士。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担任多项公职,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妇女事务委员会委员等。
张政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艺学硕士,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澳门大学南国文艺学社社长,《南国文艺》主编,《澳门人文学刊》助理主编。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6月号,总第318期,思想者论坛,P119-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