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还是从CPI上涨的具体结构来看,通胀都不是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
|
中评社北京6月20日电/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6%。CPI;增幅创15个月以来新高,其中猪肉和蔬果价格高企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引发各方担忧。然而,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还是从CPI上涨的具体结构来看,通胀都不是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
“猪周期”不是宏观经济问题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汤铎铎文章分析,从CPI的结构看,本次物价上涨完全是由猪肉和蔬果价格飙升引起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鲜果价格上涨26.7%,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3.3%,影响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12.5%,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8.2%,影响CPI上涨约0.3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剔除肉类和蔬果总共1.3个百分点的影响,5月份CPI的涨幅只有1.4%。
由于肉类和蔬果价格变动最为频繁,也最贴近民生,致使其每有异动都会迅速成为媒体和舆论渲染的焦点。食品价格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随机性特征,叠加媒体和舆论的过度关注,往往会干扰政策制定者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的判断。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针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的总量问题和重大结构问题,而不是被偶然的歉收和疫情牵着鼻子走。另一随机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是能源价格,显然,宏观经济政策也不能随着能源价格变动而左右摇摆。
考虑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化较为频繁、变化幅度较大、受供给方面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一些发达经济体会公布剔除其影响的所谓核心通货膨胀率,以便更为准确的判断价格总水平和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从中国目前的物价形势看,推出核心CPI的时机已经成熟。猪肉虽然事关民生,但是“猪周期”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局部的行业问题,不能动辄就上升到宏观经济的高度。其他食品和能源价格也类似,应该将其置于具体行业中来考虑,由对口部门采用专门的政策来管理和应对,而不是借由媒体和舆论渲染而夸大为全局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从而对宏观政策制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全球低通胀的基本逻辑
文章介绍,世界银行今年年初发布了题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演变、驱动和政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近40多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明显而广泛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其中,发达经济体的通胀下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者通货膨胀率的中位数均下降了大约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将这种全球低通胀趋势的形成归结为三大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良好的宏观治理(货币政策尤为重要)、一系列结构性和市场化改革。虽然时有金融危机的侵扰,但在这种稳定的低通胀环境下,全球经济还是实现了史上少有的黄金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各大经济体都出台了刺激性政策积极应对,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暗淡。在经济增长疲弱的同时,全球通胀水平也一直处在低位,甚至一度出现通缩趋势。2019年5月,美国的CPI为1.8%,欧盟的CPI为1.2%,均处在低位,而日本2019年4月份的CPI则只有0.9%。总之,全球低通胀的长期趋势尚未扭转,再加上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从而使得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低迷。在各大经济体通胀水平相关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国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也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从国内看,剔除肉类和蔬果后5月份CPI为1.4%,表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大体处在合理区间,总需求稍稍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2019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6%(实际增长6.4%);2019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0%。这些实体经济方面的数据显然也都不支持通货膨胀即将抬头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