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内涵解读与践行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8-08-19 00:11:52


 
  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与目标。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构成两岸融合文化主体元素,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于凝聚和团结历代各族人民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坚持弘扬中华文化,揭露蔡英文当局的“文化台独”本质,确认中华文化是台湾的主体文化,匡正错误的“台独文化史观”,才能够逐步有效遏制“文化台独”的蔓延与影响,避免中华文化被“台独”分裂势力所践踏与辱躏。在反击蔡式“台独”等各种“台独”分裂行径中打赢这场反“台独”分裂的“文化战”。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多种多样的海峡两岸的广泛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保护好、维护好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

  (四)精细化落实惠及大陆台胞台企的31条政策措施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共31个部门,公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岛内引起巨大反响,政坛正反两方面的反应都很强烈。在两岸热议《若 干措施》及其红利的同时,我们发现台湾同胞亟需学习和研究大陆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的意愿相当迫切。建议尽快启动对台宣传学等理论体系构建工程,全面系统地对大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四大自信”进行全媒体大众化包装与传播;建议设立专门为台籍教师尤其是台籍高校教师带薪培训进修机构,满足台籍教师乃至常驻大陆台胞熟悉大陆制度、法律、就业、创业、学习等多层面诉求;建议开设相关固定窗口和对接平台,强化对大陆台胞台企进行细致化政策辅导和精准细致对接服务,建立完善的“扶你上马”、“送你一程”的台胞大陆“落地着地”发展机制;建议采用典型示范,重点区域推进的管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技术推进路线,强化相关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建构优化纠错协同推进机制,确保惠及大陆台胞台企31条政策措施执行不走样。

  (五)高度重视对大陆台商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养,要为台商顽强的拼搏精神点赞

  截至2018年5月,大陆约有中小企业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企业数占3%,第二产业企业数占27%,第三产业占70%。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大陆出口总额的60%,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0%左右,贡献了大陆60%的GDP、50%的税收。

  截至2018年5月,台湾地区约有128万家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的就业和30%的营业额。从60年代起,台湾中小企业进入了出口导向时期,并从80年代中期起,初步完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成就了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到80年跻身为新兴工业化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台湾地区不愧为“中小企业王国”的美誉。

  台湾中小企业在两岸产业合作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资企业开始到大陆投资,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金额来看,其主体都是中小企业。进入到21世纪后,大型台商的投资金额才开始超过中小台商。

  两岸中小企业同为两岸数量最多的企业主体,解决了两岸社会的大部分就业,同样最具活力、勇于创新,但又都同样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困境。大陆中小企业多处在产业链末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劳动密集型特点明显、资讯化水准较低,并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税负较重、经营环境有待改善。台湾中小企业虽然技术水准较大陆高,但同样缺少品牌和核心技术,替跨国公司代工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并且中小企业的出口比重和解决就业能力都有下降趋势。因而,两岸中小企业都存在经营困境,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促发展。 

  两岸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特质与特长,强化智库协助与产业发展引导,紧扣大陆“十三五”产业发展主轴,依据两岸中小企业的特点,在装备制造、电子资讯产业、汽车零配件、服装、食品等传统制造业广泛开展合作;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发零售、资讯谘询等与制造业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在观光旅游业及其住宿、餐饮、运输、文艺表演、商贸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合作。

  两岸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中引导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尤其关注大陆老龄产业和绿色生态智慧圈产业合作与发展。老龄产业对两岸中小企业合作适应性很强,大陆老龄产业拥有最大限度老龄产业发展有效刚性市场需求、日趋完善的重点领域的老龄产业政策、加速培育老龄产业组织、构建老龄产业融资平台、加快老龄金融创新、开发老龄用品市场、老龄服务网络、建立国家老龄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基地等相关政策体系,将孕育出巨大有效市场需求和制度供给创新。绿色生态智慧循环产业涉及智慧旅游、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设计、投资引资、建设运营、政策服务等领域。两岸中小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发展绿色生态,共建智慧循环经济,商机无限。

  两岸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大陆“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布局和意义。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内容和主轴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以陆地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和以海洋为大舞台的工业文明首次比翼双飞。台湾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藉助“一带一路”带来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契机,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两岸中小企业不仅要实现产品输出合作,更要研究如何以成套的产能即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合作形式深入进入丝路沿线国家,参与丝路沿线国家工农业及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并尝试与大陆县域经济实体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中小企业同步相对接,实现协同合作与发展,架构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新格局,活络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新空间。台胞社团和两岸智库应联合起来,共同策划“两岸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规划导向”,共同为两岸中小企业融入大陆、实现共同发展建言献策。

  (六)强调使命担当,积极引导台胞台企明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和“在商言商”深刻蕴意,遵循“绿丛林”法则,共同呵护好台胞台企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和社会根基

  台商期待不谈政治,在商言商。但是,台商企业主们一定要明确“在商言商”的全部蕴意,明白自身处境和肩负的责任。“在商言商”的第一个“商”强调的是企业家要专注于研究如何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并且持续地做好,这是企业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家最大的专业本分。第二个“商”则是商业生态,即所谓“绿丛林”。一家公司一定不是在一个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的商圈当中,或者是单一诉求当中就能够成长起来的,它一定是要兼顾到国族认同与国族环境、社区环境、教育文化环境,关注到它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来取得协同效益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公司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基业常青,这就是企业生存竞争非常重要的商业生态圈。

  诠释“在商言商”蕴意,深度领会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蕴含的使命与担当,旨在解开两岸同胞、台商领袖和企业主内心的不解与重负。“是谁动了我的乳酪,让我无法在商言商”,是谁让期待“在商言商”的台商企业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辛苦与困惑?!“是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布下‘文化台独’的天罗地网,动了我的孩子”!是“台独”分裂势力在一点点地撕裂着台胞后代的中华民族国族情怀,阻碍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企图割裂两岸,让中华民族国族认同渐行渐远!期待广大台胞台商朋友们,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两岸同胞携手共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注释:

  ①《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一行时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新华网海南博鳌2013年4月8日电。

  ②《李克强谈港澳台工作》,新华网北京2014年3月5日电。

  ③《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新华社2014年11月1日电。

  ④《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新华社2014年11月1日电。

  ⑤《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新华网北京2014年5月7日电。

  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沦,《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

  ⑦《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新华社 2016年 8 月 5 日 电。

  ⑧《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新 华 社 2016 年11月日 电。

  ⑨《习近平谈协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6年3月3日。

  ⑩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17-03-06。

  ⑪国台办新闻发布会辑录(2018-01-17)[EB/OL].(2018-01-17)[2018-02-25]。

  作者是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副主任、台商研究中心主任。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8月号,总第24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