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的“中华民国”问题(下)
http://www.CRNTT.com   2016-03-02 00:30:29


 
  第七,两岸政治互信不足。由于两岸的长期隔阂与“分治”,双方缺乏应有的政治互信,彼此总是用怀疑、猜忌的眼光来审视对方的诉求。事实上,大陆对台湾方面不信任,尤其对民进党不信任,确实有其根据。多年以来,民进党一直从事“台独”分裂活动,除了跟大陆(共产党)对抗外,几乎没有跟大陆正面打过交道,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发展上“踌躇不前”,日益走向“独台”,大陆方面虽然对此不便直接点破,但心知肚明。国共两党之间虽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但基础非常脆弱,尚未达到让大陆承认“中华民国”的程度。

  2、如何解读大陆对“中华民国”态度的前后不一?

  如前所述,大陆一直不承认“中华民国”,但在陈水扁当局从事“法理台独”,欲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之际,大陆事实上成为“中华民国”的最大捍卫者。“法理台独”式微后,大陆又开始反对“中华民国”。大陆这前后不一的变化态度,该如何解释?针对大陆的上述作法,有台湾学者质问,面对国民党的“一中各表”(即“一中即中华民国”)和民进党的“台独”,大陆究竟反对哪一个?事实上,答案很清楚,这两者均为大陆方面所反对,因为这两者均会对中国的国家主权造成伤害和挑战。但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故大陆反对两者的态度和程度也就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一中各表”仍属于一个中国内部的政权之争的范畴,其挑战的是中国领土的主权行使权,而“台独”则属于主权之争的范畴,其挑战的是中国领土的主权所有权。从伤害和挑战的程度来说,“台独”大于“一中各表”。所以,当两者同时出现时,大陆通常会将反对“台独”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台湾当局的政权之争必须服从于与“台独”势力的主权之争,以集中全力反对“台独”,甚至还要借助“中华民国”的“一中”价值来反对“台独”。这个情况类似于中国现代史国共两党的政权之争,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国共两党暂时搁置政权之争,一致对外抗日,但中日之间的主权之争结束后,两党又继续了政权之争。尽管大陆在特殊情况下会借藉“中华民国”反对“台独”,但仍不会承认“中华民国”,因为承认“中华民国”必会挑战自身的合法性,并最终伤害一个“一中”原则。

  有台湾蓝营学者认为,既然“中华民国”对于大陆捍卫“一个中国”有一定价值,大陆就应该从维护“一中”、反对“台独”的大局出发,尽快承认“中华民国”。笔者认为,这个说法表面上有些道理,但过于片面,原因有二:其一,“中华民国”虽然是反对“台独”、捍卫“一中”的重要凭借,但该说法忽视或掩盖了承认“中华民国”对“一中”的危害。大陆承认“中华民国”是利弊共存的,仔细权衡后不难发现,大陆承认“中华民国”的弊远远大于利。其二,“中华民国”本身在台湾具有不同的涵义,既可以作“一中”解释,也可以作“独台”解释,还可以作“台独”解释。倘若大陆承认“中华民国”,可能会被“事实台独”势力所利用,进而成为维持台湾“事实独立”的依据。这就是“中华民国”虽具有某些正向价值,但大陆仍不会对其承认的原因。

  有台湾学者认为,“习马会”的成功举行意味着大陆承认(至少是默认)了“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政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习马会”的错误解读,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从大陆的角度来说,举行“习马会”是为了更好地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而不是要改变六十余年来一贯坚守的“一个中国”原则。对于大陆来说,倘若因“习马会”而承认“中华民国”,实则带有“杀鸡取卵”的意味。倘若大陆要承认“中华民国”,在“习马会”场合就会直接称马英九为“总统”了,称呼马英九为“先生”本身就表明大陆并不承认(也谈不上默认)“中华民国”。那么,大陆否认“中华民国”了吗?显然也没有。如果否认的话,也就没有这次“习马会”的登场。大陆在“中华民国”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策略是既未承认也未否认,而是智慧性地将这一问题作了模糊、回避和搁置处理。倘若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来解读,容易以偏盖全,得出片面性甚至错误性结论。

  3、大陆处理“中华民国”问题的策略与思路

  对于大陆方面来说,在两岸统一前处理“中华民国”问题,不容忽视“各自表述”的独特功效。目前两岸之间并不具备“共表”的条件,对于“中华民国”问题,可以借助“各自表述”来暂时作权宜性处理。除此之外,尚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来处理“中华民国”问题。如前所述,“中华民国”在不同阶段,对于“一个中国”框架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大陆方面必须将“中华民国”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处理,应根据“中华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价值大小(或有无)来采取不同的处置态度和方式。目前台湾方面所谓的“中华民国”对于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反对“台独”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大陆方面目前即便不能予以承认,也无须急于否定。这不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大陆不需要对其采取前后一贯的处理态度和方式。

  第二,必须动态地看待和分析“中华民国”问题。目前两岸在“中华民国”问题上处于僵持状态,一时似乎难以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但如果动态地看待这一问题,结论就会不同。毕竟问题的缘由是“大两岸”关系,一旦“大两岸”关系发生变化,“小两岸”关系随即会出现逆转。就像目前两岸互动的状况,在3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但现在却成为了现实。同样,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事,将来随着时空的变迁和两岸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出现戏剧性的“意外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中华民国”问题是政治问题,必须将其放到具体的政治时空下来研判和处理,抽象地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目前台湾方面坚持所谓“中华民国”是为其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作注脚,对此,大陆方面坚决不予承认。事实上,在两岸统一前的过渡时期,大陆方面无法直接表述和界定“中华民国”问题,只能采取迂回的、策略的方式来应对“中华民国”问题。

  4、关于统一后可否保留“中华民国”及其符号的问题

  这是一个目前无法回答的问题,究竟未来会如何处理,现在无人知晓。但这个问题不时被提及,本身就表明这是一个倍受关切的问题。鉴于该问题被各方高度关切,以及对未来统一具有直接影响,笔者冒昧在此作如下预测性分析:

  未来统一模式的选择,是影响统一后可否保留“中华民国”符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是武力统一,保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甚至为零;如果是两岸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走向统一,且在确保不会再出现分离主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经改造后加以保留?这也并非一个完全不可以讨论的问题。

  事实上,“国”和“政府”的多重涵义在事实上为今后两岸探讨和解决“中华民国”政治符号的去留问题提供了空间。当两岸签订了统一协议后,考虑到台湾2300万民众对“中华民国”及其政治符号的习惯和感情,在完成国家统一(至少签订了统一协议)的前提下,“中华民国”这一政治符号的去留问题存在讨论的空间,但目前台湾方面所坚持的主权意义上“中华民国”则不具有任何可行性。但是,未来两岸统一后,在台湾方面保证不再从事“台独”活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对“中华民国”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在名称上部分保留“国”之字样,也并非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对“中华民国”字样的保留④,一定是在两岸统一之后有限度地的保留,届时所保留的“国”仅仅是(统一后的)“一个中国”之中的“区域性成员国”,此时的“国”将不同于台湾方面目前诉求的所谓“中华民国”。从理论上可以解释为,这是借鉴了联邦制国家的某些做法,但又不是联邦制下的成员国,因为联邦制并不适于中国的国家统一⑤。

  (二)台湾如何面对所谓的“中华民国”问题?

  “中华民国”在台湾社会的处境日渐窘困,并面临着多方挑战,为此台湾方面必须务实面对。就台湾岛内来看,关于所谓“中华民国”的论述,还是以国民党为主体。下面仅以国民党的“全中国代表说”为例,就台湾社会如何面对“中华民国”作如下分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