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析两岸学者对《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的分歧
——对两岸思维模式差异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09-08-28 17:45:46


两岸学者围绕张亚中教授文章热烈讨论,其核心却只有一个字“和”。
  中评社╱题:析两岸学者对《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的分歧——对两岸思维模式差异的思考 作者:胡凌炜(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8年10月,《中国评论》月刊登载了台湾大学张亚中教授的文章《〈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以下简称《刍议》),引发了大陆、台湾以及海外学者的热烈讨论,张亚中教授也连续撰文对《刍议》一文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尽管台湾岛内民调显示,在台湾像张亚中教授这样仍强烈主张两岸统一的民众已不占多数,并呈下降趋势,主张统一的观点已不代表岛内多数民众的诉求;但是,进一步分析《刍议》一文所运用的思考两岸关系的模式可以看到,台湾社会在经历了本土化与民主化之后,两岸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差异,导致台湾民众采取了与大陆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两岸关系。

  因此,分析两岸学者围绕《〈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产生的争议,研究瞭解大陆与台湾学者对于两岸关系的思维模式及其差异,将有助于两岸增加相互的瞭解,从根本上逐步消除分歧,并取得最终的共识。

  透过《刍议》观察分析台湾民众
  对两岸关系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台湾大学张亚中教授在两岸关系研究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讨论两岸政治法律定位的《两岸主权论》、论述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走向的《两岸统合论》、从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角度析论两岸关系的《全球化与两岸统合》。这些著作共同构成张亚中教授完整的“两岸关系思想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张亚中教授撰写了《〈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显示出台湾学者在思考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一)《刍议》侧重从现实的角度思考两岸关系

  张亚中教授在《刍议》中强调“协定当事双方认知到整个中国自一九四九年起处于分治状态”,强调“两岸同意、尊重对方在其领域内之最高权力,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国际上代表对方。双方均尊重对方之内部宪政秩序与对外事务方面之权威”。认为“由于目前还没有完成统一,北京与台北的政府均只有在自己所管辖的领域内享有完整的管辖权,而不能及于对方”(1)。《刍议》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了两岸分治的状态,但是,没有从历史的角度正视两岸关系的起点是一九四六年开始的国共内战。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在两岸关系形成初期,台湾方面是以“内战”的视角来审视两岸关系的,台湾视中共为“共匪”,坚信“光复大陆”,对内拒绝“国会”全面改选以延续法统的正当性,对外则以“汉贼不两立”的原则处理对外关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光复大陆”成为不可能任务后,台湾方面开始接受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并且侧重用现实的角度思考两岸关系。

  (二)《刍议》运用了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推动两岸的统一

  文章在所拟《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本文中,在认同“两岸同属整个中国”的同时,强调了“两岸的平等关系”,强调了“尊重对方在其领域内之最高权力,尊重对方之内部宪政秩序与对外事务方面之权威”。并且在对于《基础协定》性质的看法中强调要“尊重签约双方的主体性”,保障“台湾人民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能得到安全感,感受到‘两岸统合’对于台湾人民的有利性”。张亚中文章在认同“整个中国”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台湾的实际利益,在维护台湾主体性,确保台湾政经利益的基础上,构建整个中国的框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两蒋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蒋介石统治时期,蒋介石怀有强烈的“大中国”意识,国民党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制定实施各项政策。为了反攻大陆,台湾被定位为复兴基地,整军经武远重于政、经建设。在推行“爱国”与“思想教育”方面,“以强化人民对中华民国及反攻大业的认同感”,压抑了台民众对台湾的合理认同。在台湾社会的本土化与民主化之后,再次执政的国民党其决策和施政的重心向下移动,选择以台湾人民的福祉为视角优先决定施政的方向,以台湾为主体考虑国家的未来。同样,台湾民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海角七号》的热播,“明显地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台湾社会发展讯息,那就是‘大人物’的时代已经消逝。人们更加关注身边的餐饮、民宿、农场、设计、环保、艺文等各个生活领域的故事。希望不断创造出有内容的故事、有创意的产品、以及有品味的生活”(2)。台湾社会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思考两岸关系时,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强调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刍议》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解决两岸的政治定位

  文章首先强调了“两岸定位”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两岸定位”是两岸关系能够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两岸三席”的概念,就是在国际组织中,除了容许台湾的参与外,台湾也应当同意两岸共组“两岸共同体”或“中华共同体”代表团作为两岸参与国际社会的第三席。“两岸三席”的概念来源于张亚中所着的《两岸统合论》,书中作者提出“两岸有三个主体”的概念,“一个是中华民国、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个是‘整个中国’(第三主体)。台湾是‘整个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整个中国’的一部分”(3)。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