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富士康搅动加薪潮 中国遭遇经济转型之痛
http://www.CRNTT.com   2010-06-20 23:36:21


 
三、考验企业转型 中国经济深刻变局

1、人口红利渐失 敲响经济发展模式警钟

  富士康跳楼事件和本田罢工事件都说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应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北京《瞭望东方周刊》)

  在加薪付诸实施以后,富士康赖以生存的所谓“成本优势”将遭遇巨大挑战。富士康2009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去年一年,在富士康员工数量增加了9.7%的同时,其员工成本却从2008年的6.72亿美元,减少至2009年的4.85亿美元,减幅达到28%。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对比就可看出,富士康以往的成功,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的基础上的。

  这种现象并非富士康所独有。长期以来,以廉价劳动力吸引资本的模式,即所谓的“中国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优越条件的东南沿海地区,更是通过内地廉价劳动力的输入,获得了可观的“人口红利”。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劳动力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一些成长于改革开放中的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诉求,他们的劳动换来的只是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报酬,而无法以此来体面生活。(北京《中国青年报》)

  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较小,资方为了攫取最大的利润,唯有从压低劳动力报酬上入手,导致职工的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这种以牺牲民众幸福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上海东方网)


2、转型知易行难 企业欠缺产业升级动力

  由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资源也变得相对匮乏,珠三角地区真的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现在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的问题。但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许多代工类企业试图转向打造自有品牌,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直到今天转型成功的例证还没有出现。(北京《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事实上,早在涨薪冲击波到来之前,广东省政府便已意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帮助”珠三角企业摆脱这种缺乏竞争力的状态。2008年,在所谓“腾笼换鸟”政策指导下,珠三角共关停、搬迁加工贸易型企业4900家。但金融危机来袭,以东莞和深圳龙岗区、宝安区为核心的制造业密集地区,在“保增长”的压力下,已无暇顾及经济转型升级。

  企业更是动力欠缺。只要传统模式尚存一丝利润空间,企业便大多宁愿守成。“做研发成本太高了。”一名企业主的话颇有代表性。(海南《新世纪周刊》)


3、制造行业洗牌 “加薪降效”考验中国经济

  1978年中国大陆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必须为广大的农民工找出路,郭台铭的代工模式,并且把效率化发挥到极致,更是中国崛起的一个范本与代表作。因为只有郭台铭可以解决大陆的就业问题,因此,大陆需要富士康。

  单以富士康深圳龙华厂来看,富士康单在深圳市就雇用超过48万工人,富士康产品的出口量占深圳市出口总量的二二%,每年为深圳市创造超过人民币百亿元的税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广大农民工与肯拚、能拚的企业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天津《今周刊》)

  富士康、本田加薪措施的推出,给竞争对手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促使了整个制造业重新洗牌。虽然乐观人士相信,凭借中国工人的效率与技术,工业集群配套与物流优势,国内企业能承受成本上涨的冲击。当然,很多企业都面临产业升级的艰难考验。(北京中国经济网)

  对于这些制造商来说,他们必须做好一种准备,迎接更高的薪资要求和更低的利润率。中央无数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因为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效率也无从谈起。从一定意义上讲,“加薪降效”是中国发展同样无法幸免的代价。(香港《大公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