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网络自由 退出门更像商业秀
◆谷歌打错算盘 退出只是一场闹剧◆
从一开始,谷歌就将中国推行过滤和屏蔽部分网站的政策作为主要对抗目标。这不是谷歌的任性之举,而是有深谋远虑的打算。自2006年进入中国内地搜索引擎市场以来,谷歌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占有水平。不仅如此,市场份额还持续缩小。由于没有办法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经营特权就成了谷歌的主要诉求。在谷歌看来,拿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说事尽管会冒一定的风险,但也有明显的收益:第一,有广告效应,成为事件主角可以有效提升流量;第二,可以轻易获得来自华盛顿政治圈子的支持;第三,目前网络自由度边界缺少国际公认的明确定义,可以借此混淆概念。因此,谷歌甚至想发起全球辩论,借用网络意见的力量向中国政府部门施压。
在一定程度上,谷歌的算盘打响了。自从谷歌亮出“为网络自由而战”的架势以来,美国府、院都有重量级政客出来说话,网络上关于此事件的讨论也颇为激烈。但是,这一市场行为政治化的复杂战略举动,既没有带来想像中的全球辩论增强其对抗力量,更没有获取其希望得到的经营特权。在这种情况下,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就成了定局。与其说谷歌的退出缘于网络自由的伸张,不如说是缘于其经营理念、公关机制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败。
企业必须遵守驻在国法律,这是不言自明的。谷歌将自己置于可以挑战驻在国法律的超然地位,并且借助于本国政治势力横加干涉,不是为了追求网络自由或公平竞争,而是追求自己设定的网络自由和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竞争。以各种手段追求法律特权,这其实是对市场经营环境的最大破坏。实际上,谷歌的跨国公司沙文主义特性不止是在中国发作,也不是第一次表现。为了追求垄断地位,谷歌在欧洲面临多起违反竞争法的诉讼。(北京《京华时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则指出,谷歌的这次事件更像是一场为了商业利益而作的秀。谷歌在中国市场获利的份额只占其全球总份额的3%,而在这3%中,google.cn所带来的利润只有1%或2%。谷歌的退出很可能是用很小的经济损失换取它在全球其他市场上的好名声、好形象,从而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北京中国日报网)
◆中国坚守底线 营商环境不会恶化◆
在“谷歌退出中国”这场纷争中,中国政府输了道德形象,但却守住了其原则底线。中国政府一面对外放软身段,表示仍欢迎外国企业参与中国互联网发展;一面对内斥责谷歌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并在3月20日通过新华社发表定调文章,称这是一场美国官方和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谷歌,共同演出的企图改变中国社会和法律制度的闹剧。(新加坡《联合早报》)
有舆论认为,谷歌退出表明中国营商环境恶化,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望而却步,这着实有些杞人忧天。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实力大增、底气十足,在世界经济动荡的大环境中更被认为是全球走向复苏的希望。连美国政府亦曾作出人权问题不能阻碍中美两国在经济、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的务实表态,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更不可能牺牲巨大的商业利益,主动在美国政府都可以妥协的事务上前仆后继,甘当炮灰。因此,谷歌退出事件很可能是一个特殊案例,难以产生连锁反应。(香港中评网)
◆西方态度依旧 理应重新认识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23日做了一个很拽的比喻,引用英国一名互联网公司销售代表的博客说:中国对待谷歌,就像乾隆皇帝当年对待英特使乔治•马戛尔尼为特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使团到达北京后,因礼仪问题与中国官员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在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后,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七个请求,包括开放贸易口岸、允许英国教士到中国传教等。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金灿荣说,把中国政府处理谷歌风波与200多年前中国封建政府接见英国特使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不过,中国是现在世界上对谷歌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国际互联网巨头最坚决说“不”的政府,这一点确实让外界印象深刻。谷歌这件事实际上是中西方思想对立、意识形态冲突的一次集中爆发。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会同意信息在中国毫无监管地流通,更何况对互联网监管的判断权必须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
金灿荣说,在这件事上,谷歌并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没有尊重中国的政策。而中国的民意在这一与西方舆论碰撞的过程中开始趋向成素,近日中国民众在网上表现出的对西方舆论的初步免疫力,还需要在日后进一步确认。(北京《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