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激辩楼市拐点 新政雷声大雨点小?
1、买家观望情绪日趋浓厚 拐点时机已至
密集出台的楼市新策,调控力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这体现了中央坚定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决心。对于这一轮调控,市场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不少人认为,楼市的拐点已经来了,但同时也有不少人依据以往的经验,认为此次调控应该是雷声大雨点小。(北京经济观察网)
“售楼部门可罗雀,投资客大量抛盘,买家观望情绪日趋浓厚……”新政出台前后,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楼市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而且这一次楼市新政,没有一个地产商,敢于乐观地把“调控”再次戏称为“空调”。与此前的几次调控过后的地产商们话语体系的亢奋不同,几位向来的房地产话语领袖,并未第一时间表态。公众既看不到王石的语出惊人,也看不到任志强的旁征博引。“我的判断是下调的幅度在一线中心城市10%左右。”一位接受采访的地产商也第一次要求记者隐去姓名。他表示,降价还要看万科这样的一线龙头企业,如果这些一线房地产商率先降价,那么立刻就会有大批的开发商跟进,“只要房价一掉,成交量立刻就会下降,然后会导致长时期的观望。我预计,最坏的情况是一年半,因为前半年,地产商还有2009年积累下的现金,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他强调,“一线房地产企业的策略,很可能决定着地产商群体坚持的时间。”(四川《成都日报》)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持续高烧的楼市很可能会降温。“新国十条”组合拳的推出,将使高速上涨的房价紧急刹车,回归理性;随着短期炒家的抛盘离场,投资投机型客户将见顶退出,紧缺的二手房源将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流动性已经开始收紧,敏感、资金实力相对较弱,项目体量较大的开发商将率先降价促销,从而带动同区域或同价位的项目打折销售。房产巨鳄潘石屹也在其微博上发表观点认为:房价拐点有多远,未来一个月时间就可以见分晓。(辽宁《辽沈晚报》)
2、房价有望退回两会之时 跌逾四分之一
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副总经理胡景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将会出现明显的价格回调。以北京为例,据他判断,“房价下跌的第一支撑点,是退回到2010年全国两会时的状态。”
3月15日,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北京的首场土地拍卖日便同时诞生3个地王,从而带动其所在的望京、亦庄等板块房价涨幅超过25%。胡景辉认为,此次调控,“首先会挤掉这25%”。如果此支撑点还稳不住,则房价还会进一步下调。“关键看后续调控政策的落实程度。”(北京《财经国家周刊》)
4月27日,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市调控政策”——中国国务院新的“国十条”出台的第十天。打破了“以往套路”的房市调控新政,在短短的十天里给中国房市带来的“转折性”变化,已使对以往历次中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倍感“麻木”、“失望”甚至“愤怒”的中国市民,重新看到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希望:新政及频频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不仅一下子使楼市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且就连一些开发商和炒房者不得不承认,新政下,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可能要降两三成。(英国《金融时报》)
3、楼市深陷“越调越涨”怪圈 变道并非易事
虽然国内楼市不乏分叉路口,但调控起来真正“变道”却非易事。2005年的上海楼市,2007年的深圳楼市,都曾因为中央政府的类似调控,进入下跌通道,而随后数年,却报以更疯狂的上涨。楼市循环经历着“调控-观望-追涨-再调控”的轨道,“越调越涨”、“短跌长涨”,已是调控政策颠扑不破的怪圈。(广东《南方周末》)
去年年底国家对楼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在今年首月上旬,更是紧密颁布了前述政策的细则“国11条”。市场如何消化和解读?审时度势者不少,因为预判楼市成交将持续跌宕,投资者为避免“后痛”赶急出货之类的市场躁动也就不足为奇了;照本宣科者更多,他们经验性地认为经历短暂的观望后市场将强劲“补涨”,政策调控只是他们的“前痒”,没有后文,于是,部分开发商推迟开盘避开政策观望期,部分二套房贷者谋求银行优惠延续,诸多房企扩张趋势依旧……市场心态不一,纵然是有了2007年9月之先“空调”的“前痒”和之后拐点的“后痛”,但显然更多市场开发商记住的是“前痒”,以首次置业者为代表的需求方理想性地信仰“后痛”。(广东《深圳特区报》)
中央政府希望,既能让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动机,又能让国民安居乐业。但这两个诉求之间很容易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这10年来的楼市调控,一直是短期政策管理长期性质的市场,“跷跷板”的两头都想顾及到,“跷跷板”必然会一直上下波动下去。(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4月15日地产信贷新政正式下达,严厉程度空前,对开发商,对置业者,对市场总体,这回的感受和判断的到底是“前痒后痛”还是“前痛后痒”?在近几天银行近乎统一的口径以及全国典型区域楼市万象的蛛丝马迹中,似乎已有预兆。(广东《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