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房产税箭在弦上 楼市调控救命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6-14 23:36:53


 
三、利大还是弊大 征税板子打到谁

1、加重民众负担 房产税掏空老百姓腰包?

  对于“开征房产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上海政府官员们仍是莫衷一是、争议多多。房产税之所以广受关注,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可能影响到很多普通居民的利益。有人就担心,现在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房产税是不是为替代“卖地”而开辟的新收入来源?如果将来征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普通居民的税收负担是不是也会加重呢?(北京《人民日报》)

  开征房产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质疑是,现有的房地产税费已然过重。尽管房产税的开征被各方寄予了不同的期望,但对拥有房产的普通百姓来说,无非是多加了一道税。而中国税负之沉重早已为人所熟知,国税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税收收入已超6万亿元,而在1998年,这个数字仅为8656.6亿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去年推出的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列第二。(广东《南方周末》)

  然而征收房产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抑制房价。正如最初提出物业税的2003年,房价并不高。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来支付公共品开支。但这种卖地财政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城市的规模不能无限的扩张,这是个大趋势。地方政府把土地都卖完了,收入从哪里来?”经济学家华生说。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所言:“分税制成高房价的幕后推手。”不久前新华社炮轰房地产市场的“六连评”也抨击道:“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政府通过改革房产税,实际为地方政府扩大了税源,避免GDP变成“刮地皮”,似乎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之道。然而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指出:“政府此次改革房产税,巧妙借助了群众对高房价的不满。一直受人诟病的‘土地财政’问题源于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比例失衡,此番改革房产税意在增加地方财力,但并没有从中央地方收入分配比例着手,而是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增加了居民负担。所以,从公共决策角度看,房产税改革实际会损害纳税人的利益。”诚如某报社论所言:政府要办的“好事”太多,这些事都要通过收税才能办好的话,人们的税负只会越来越重。(上海《新民周刊》)


2、变相制造不公 开征房产税打击老百姓

  “房产税现在的状态是有影响的人纷纷表示没影响,无影响的人纷纷表示有影响。”该经典语录的背后折射出两大泾渭分明的对峙阵营:富人与穷人。一位评论人士认为:“穷人以为富人将多纳税,欢欣鼓舞。但如果相关配套不成熟、改革不到位,房产税最终剪掉的,反而是中产阶层的‘羊毛’。”(上海解放网)

  房产税表面是买房子的人才要承受,但实际上会转嫁到租房子的人身上。正如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两会上所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增加的税赋最终都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人们担心,最终为房产税埋单的,会不会是购房人与房客? “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不公。”时评人士童大焕说。(北京中国网)

  现在,房产税的作用谁也不能预期,到底是炒房者的承受力强些,还是老百姓的银子要为炒房者的疯狂买单,谁也说不清楚。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就曾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反诘:"假如你是炒房者,在强烈预期房价仍将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你会在乎多交一点税吗?税负只要能够被转嫁,就意味着没办法抑制房价。"(《陕西日报》)


3、绕开立法程序 房产税出台未免太随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关于房产税的声音中,没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发言。只是有专家对媒体透露,财政部有关扩大房产税征税范围的方案早已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但何时批准却难以确定。房产税一旦开征,这将是涉及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的税收。对于这样关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税种,必要的社会公众讨论和法定程序的进行却似乎被有意无意地绕过了。(广东《南方周末》)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新开一个税种需要人大审批,所以外界普遍将名称的改变解读为中央希望绕过复杂的立法程序,尽快推动房产税的出台。赞同这种变通做法的人,或许是抱有一些良好的愿望。但在法学家眼里,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伤害了税收方面的法制建设。(广东《时代周报》)

  可以这样说,中国现有的征税制度本身就非常不合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是税收法定,而一个条例或者暂行条例就可以征收一种税。这种情形在过去特定的环境下,或许还是可以容忍的,而在现在要开征新的税,就必须要走法定的路线,就应该有全国人大来决定征税,任何地方政府或者财政部、税务总局或者建设部都没有权力决定征税。(天津北方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