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航风险 伊春空难天灾还是人祸
1、飞机撞地爆炸 最长安全飞行纪录告终
42人殒命,54人受伤。这是继2002年“4•15”釜山空难及“5•7”大连空难、2004年“11•24”包头空难之后,中国又一起航空大难。中国民航2102天安全飞行的纪录戛然而止。(北京《财经》杂志)
据事后还原,重达40吨的ERJ-190飞机,以约400公里的时速冲向地面,落地后反弹,飞机结构变形、断裂,并继续向前滑行;发动机随后被刮掉,机体严重变形。飞机在下降过程中,机翼削断了15厘米粗的树,第二次触地后,左主起落架触地并折断;接着是右后起落架、前起落架触地并折断,发动机被刮掉。“第一次触地的地方最有研究价值。”河南航空的内部人士说。(上海《每日经济报道》)
在哈尔滨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工作的张新海告诉《财经》记者,第一次颠簸并不严重,但后来接连三次震荡,一次比一次厉害,飞机一直发出“咣咣”的声音,“后来飞机栽了一下,我有头朝下的感觉。”持续的颠簸停顿后,黑暗中一股不祥的焦味弥漫开来。张新海事后才知,此时飞机已经断裂,火苗在断裂处开始蔓延。(陕西《华西都市报》)
2、欠缺盲降设备 林都机场夜航条件复杂
空难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从报道来看,或能透出端倪:伊春林都机场地处山谷交会漫滩处,夜航条件比较复杂。南航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2009年8月27日印发的文件,就明确指出,“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等。
这次空难,不管原因为何,此处机场“夜航有风险,飞行须谨慎”应是要引起注意的。遗憾的是,虽然有“原则上不飞夜航”的安全警示,意外偏偏发生在夜里。不知道这“原则上”是以一个什么标准为限进行弹性变通?(北京《中国青年报》)
此次失事客机是夜晚降临伊春机场的,对于一个“地处山谷交会漫滩处”的机场,夜航条件比较复杂,何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降低飞机航班成本。增加飞机利用率,以“开源”方式降低成本,这是经济领域最常见的行为,尤其对于刚刚开通不久的线路而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满足市场生存与发展需求,往往会成为必选之项。此次失事飞机所属的河南航空是中国民航业的童子军,此次出事的线路更是才“满月”不久。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安全因素可能更多被经济因素所掩盖。(陕西《华商报》)
3、失事原因待查 飞行员技术水平受质疑
目前,飞机黑匣子已运往北京,事故具体原因尚未有官方定论。当中国民航2102天的“零事故”纪录就此打破后,舆论最多的追问就是:空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军事评论员远林认为,失事可能原因包括:地面导航设备、盲降设备不足;飞机高度表失灵;飞行员状态不好;降落时的风切变等等。而每次空难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原因,8月27日下午,事故调查组成员孙长华对《财经》记者说,调查结论的公布目前不能给出任何时间表。(广东《南方周末》)
连失妻儿的李磊之父,向《财经》记者抛出三个问题,希望获得答案:如果当时能见度不足,飞机是不是应该返航?林都机场能不能满足飞行条件?机组人员有没有违规操作?对于遇难者的家属的追问,各方目前并没有给出实际的表态。(北京《财经》杂志)
据透露,目前对空难发生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从初步情况分析来看,飞行员技术不过硬,可能会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一位国内航空公司的高层告诉记者,虽然伊春机场属于复杂地形的机场,但从目前透露出的情况判断,落地出现失误还是比较简单的低级错误。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多位行业内人士处瞭解到,此次执飞发生空难飞机的机长齐全军今年40岁,也是教练员,不过当天却是第一次飞伊春,而哈尔滨到伊春的航线,也是河南航空在本月10日刚刚开通的。目前,齐全军仍在伊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