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滥用街头示威 都是民主惹的祸?
1、民主进退两难 泰国政治陷入怪圈
近几年,泰国的政治陷入了一种怪圈,选举出来的政府只是一部分人的政府,落选的那部分人就寻求宪法途径以外的抗争手段。自2006年他信下台以来,“街头政治”成了家常便饭。反政府人群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唆使控制,上街游行,冲击政府,追求所谓民主,直到迫使政府倒台——这种畸形的政治手法已经推翻了三届短命政府。比起正常途径,街头政治似乎更加高效。
觉醒的草根阶级与精英阶层的矛盾就在这样的怪圈中日益加剧。前者对精英阶层把持大量社会资源和国家政权深感不满,据联合国机构的统计,在泰国,60%的人只掌握了25%的全国财富,贫富差距悬殊。红衫军中,有农民,有城市中的底层劳动者,也有前总理他信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希望通过抗议享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以及政治话语权。而精英分子则安于现状,瞧不起农民,对红衫军长期扰乱公共生活有颇多怨言。(上海《新民周刊》)
2、抗议“去他信化” 开启平民政治时代
长期以来,泰国北部的农民和城市底层一直被排除在政治游戏之外。但在泰国约6500万人口中,他们占七成。在军政府和伪民主政府统治的时期,他们可有可无,但是在选举体制下,他们是重要的票仓,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精明的他信看到了这一点。
依靠着对这一群体的长期深耕,他信成功地挤入了泰国的政治权力顶峰。在2005年大选中,底层民众的支持使得他信的泰爱泰党在议会500席中狂揽377席,在泰国首次实现了一党执政,而不需要组建脆弱的联合政府;他信成了泰国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来,惟一一位任满四年任期,并实现连任的总理。(北京中国日报网)
他信的反对者只能依靠军事政变才能将他赶下台。而民众依靠选举连续两次将他信的政治盟友送上总理宝座。“红衫军”屡屡指责阿披实政府不是选举而是经由军事政变上台的,这也恰恰抓住了这届政府的“七寸”。
“他信把旧政治体制中被忽略的底层民众重新带回到了政治生活的主流。”清华大学的吴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就看这些旧利益集团是否做好了准备接纳这股新兴力量。而且,既然底层民众的政治意识已经被他信唤醒,你要想再扑灭,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天津北方网)
让渡利益是痛苦的,但不顺应历史的结果必定是满盘皆输。“‘红衫军’运动已经成了阶级利益的具象冲突。”暨南国际大学的陈佩修。平民政治的时代已经开启,泰国的传统执政精英正面临极其艰难的抉择。但无论是祈祷、抗争还是妥协,它都无法再回避。(浙江《新世纪》)
3、弥合社会裂痕 民众须弃“街头政治”
泰国的民主政治如今已到了命悬一线的险峻关口,现在是真正考验“胜利者”道德觉悟和“失败者”智慧和耐心的时候了。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在推动经济融合的同时,促进更多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泰国民主才有希望摆脱蹒跚,走向未来。(北京《新京报》)
对支持政府的泰国中产阶级来说,民主意味着清廉、高效的政府和不受买票、舞弊以及暴力玷污的选举。在他们看来,他信以及亲他信势力就是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买票上台的,因此,有人提出改变现有选举制的建议,试图废止“一人一票”,以任命方式确定议会多数席位,从而防止亲他信势力再度上台。
而在“红衫军”所代表的贫困农民和城市最低阶层看来,他们认为自己被泰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遗忘,他们投票支持的政党要么被军事政变推翻,要么在法庭的裁决下倒台。对泰国中产阶级而言,“红衫军”无疑是一个新的对手;在他信上台后,这个对手快速觉醒,日益强大。
可以说,城市中产与农村贫民之间的裂痕,从最初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已经逐渐演化为政治的裂痕。从2008年“黄衫军”大示威,到2009年~2010年“红衫军”大示威,双方的裂痕在一次次的对立和冲突一再加深扩大。很显然,这种深深的裂痕仍将左右泰国政局发展。(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
裂痕的弥合还需要对立民众的共同努力,核心问题是对立双方应放弃对街头抗议的迷恋。自2006年以来,红衫军上街,黄衫军休息;黄衫军上街,红衫军休息;亲他信政党上台,黄衫军上街;反他信政党上台,红衫军上街。4年时间内,街头抗议活动几乎未能停止。
不论是1992年国王出面平息冲突,还是“黄衫军”和“红衫军”的胜利,都凸显了泰国代议制的无力。长此以往,更合法而且和平的民意表达途径将日益空洞化,泰国民主体制也将因此日益虚弱、政局将难免动荡。因此,如果要实现政局稳定,泰国对立的双方都须回归合法途径解决纷争,放弃对街头抗议的迷恋。而这一切,又需要公正的司法体制、权威的选举制度和负责任的政治家等一系列前提条件。(广东《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