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呀嘿~蚂蚁呀呼~”,一款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的魔性特效,在爆红一周后就凉凉了。3月2日凌晨,这款来自国外的AI软件Avatarify,在Appstore中国区下架,业界猜测该款软件可能涉及隐私安全等问题。
只需要输入一张个人照片,AI技术就可以将其处理成动态,照片中的“自己”嘴巴开合、眼神飞扬,随着音乐摇头晃脑。这样的表现形式的确新颖,自然受到关注。在抖音平台中,“蚂蚁呀嘿”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达到29.1亿,特效被超过785万人使用。
殊不知,这类视频是利用深度合成中的表情操纵方法生成,可以用于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的各种场景。也就是说,只要拿到一张个人照片,利用这项技术完成动态表情,诸如点头、眨眼、转动头部等等,就可能冒充这个人完成人脸认证。
作为主流四大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其他还有指纹识别、声音识别和虹膜识别)的人脸识别,因具有无接触、非侵扰、直观、简便、可扩展性等优点,发展极其迅猛,购物、上下班打卡、办银行卡、住酒店、过安检,甚至公园景点、社区入口……刷脸已涉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刷脸越普遍、越日常,我们越是享受AI便利,心里越是要备一根弦: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会勾连我们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一旦保存不周、使用失当,被人恶意利用或被黑客攻击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2020年3月,我国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GB/T35273-2020)中,明确规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提取传输和存储个人敏感信息时,应加密;不应公开披露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等。尊重和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