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韩国对钓鱼岛争端的认知、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18-12-11 11:48:58


 
  (2)共同推进中日韩三国间的交流

  中韩学界对钓鱼岛问题都非常重视,可以更多地相互交流,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当外交政策难以展开时,通过民间的交流,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可以和独(竹)岛问题结合起来。中国学者也可以更多地将独(竹)岛问题进行研究。从历史、自然科学、法理、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中国需要加强法理方面的研究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中韩两国学者应该相互交流经验,更好地为解决钓鱼岛问题和独(竹)岛问题提供建议。

  (3)力促建立多边合作机构

  缓和钓鱼岛争端、独岛争端等领土纠纷,最为现实的是争端方基于利益的考虑,寻求合理的方式,共同合作开发。在这方面,中日韩也做过很大努力,但仍需要积极探索,尤其是在领土争端问题上,把握分析各自利益,寻求争端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合作共赢。

  五、结语

  中日韩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三国间围绕领土的争议矛盾非常严重。特别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由于美国等域外势力的介入,更加错综复杂。在钓鱼岛问题上,韩国虽然不是当事国,但却处于非常微妙的地位。一方面面临日韩独(竹)岛争议,另一方面在中韩苏岩礁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因此韩国对钓鱼岛争端的认知和立场对于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中国和韩国同日本都有岛屿争端。瞭解韩国对钓鱼岛争端的立场和认知,把握住钓鱼岛问题和独(竹)岛问题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最大限度地争取韩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中国。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也应该综合考虑周边非当事国的外交和政治策略,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从各个方面争取更大的主动性。

  注释:

  〔1〕韩国称为独岛,(朝鲜语:독도/独岛),日本则称之为竹岛(日语:竹岛/たけしま),本文的目的是力争能够与韩国在独岛和钓鱼岛问题上有合作,因此将“独”字放在前面,以下均称为独(竹)岛。

  〔2〕参见联合早报,日首相让韩国评理:尖阁列岛是日领土,2018年10月10日访问,https://www.zaobao.com.sg/wencui/politic/story20101005-193879

  〔3〕参见凤凰网,且看文在寅的“平衡外交术”,2018年10月10日访问,http://news.ifeng.com/a/20180806/59650785_0.shtml

  〔4〕韩国外交白皮书(韩文외교백서),其目录和内容详见韩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kr/www/brd/m_4105/list.do)

  〔5〕资料来源:根据韩国外交部网站、韩国外交白皮书、媒体报导和新闻发布会文稿以及韩国国防部研究院公布的资料整理而成。

  〔6〕对台湾地区钓鱼岛研究文献的原文录入和译著。例如:李立:“日本馆藏钓鱼岛文献考篆:1885-1895年”,《海峡学术出版社》,2013;郑海麟编着:“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中华书局》,2012;郁志荣:“东海维权:中日东海.钓鱼岛之争”《文区出版社》,2012。

  〔7〕例如:[韩]金汉圭:“东亚历史论争”,《大韩民国学术院》,单行本,2016。

  〔8〕对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原着的录入和翻译。例如:塩田纯:“尖阁诸岛と日中外交 : 证言·日中米“秘密交渉”の真相”,东京 :《讲谈社》, 2017;小川和久:“(それで, どうする!)日本の领土これが答えだ!”,东京 :《アスコム》,2012;笘米地真理:“尖阁诸岛をめぐる“误解”を解く:国会答弁にみる政府见解の検证”,东京:《日本侨报社(発売)》,2016。

  〔9〕韩国学者对中日纷争和东北亚地区局势的论述。例如:[韩]李泰焕:“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领土争端和国际政治”,《世宗研究所》,2014;[韩]尹喜浩等着:“东北亚的领土纷争:对决中的和解”,仁川:《人地祔祀》,2011;[韩]李东旭等着:“日本和周边国家间的领土纷争”,首尔,《人文社》,2013。

  〔10〕例如:原韩国海洋大学教授 韩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金英久教授 有三部著作-《韩国、海洋、国际法》、《海洋法条约法令集》、《对独(竹)岛问题的事实追求》等都提到了钓鱼岛问题。南洪株教授也出版过两部专著,主要通过钓鱼岛问题跟独(竹)岛问题的相关的国际法进行分析,指出日本在其领土主张上的不当之处。另外独(竹)岛研究保障协会每年会出版相关的论文集,不少文章在提到岛屿争端时候,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岛屿争端问题,会将钓鱼岛问题列入。

  〔11〕地理地图方面韩国学者的论述。例如:[韩]朴灿熙:“世界地理散册”,首尔,《比尔新闻》,2007;[韩]具东辉等着:“世界的纷争:从地图上看地球村的纷争和矛盾”,首尔,《绿色路》,2010。

  〔12〕例如:[韩]李根冠:“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探讨”,《首尔国际法研究》,2012年第19卷第2号;[韩]李希武:“旧金山合约中的千岛群岛、”尖阁诸岛”地位和独(竹)岛纷争的相互关系小考”,《首尔国际法研究院》,2002。

  〔13〕例如:[韩] 金继发:“独(竹)岛领域权纷争和日本的保守化倾向”,《月间亚太地区动向》,汉阳大学亚太地区研究中心,2005.04;[韩]赵圭运:“东北亚地区的岛屿纷争相关研究-独(竹)岛领域权纷争为中心”,韩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韩]张劳孙:“中国和东亚海洋纠纷:钓鱼岛问题为中心”,《世界地域研究论丛》,韩国世界地域学会,2003。

  〔14〕例如:[韩]河道亨:“中日钓鱼岛纷争的变化与要因研究”,《韩国民族研究论集》,2013;[韩]李明灿:“围绕钓鱼岛的中日间纷争的含义和历史缘由”,《韩国国际政治学会消息》,2012。

  〔15〕该书对中日关系中的主权和领土空间是对钓鱼岛/尖阁诸岛对抗中涉及的高度热门问题的调查。对这些岛屿属于谁?中国和日本什么时候介入?历史证据是否证明谁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等问题做了分析。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主权观和明清时期划界领土的方法,中国的霸权观念,以及中日关系中不信任的历史。最后,作者揭示了东亚地理与历史的交织关系。该书被称为是迄今为止钓鱼岛/尖阁列岛有争议的问题以英文收到的最完整的学术处理。它包含了现代中国和日本历史学家以及寻求对国际关系和中日互动的新见解的政治学家的兴趣。

  〔16〕根据韩国教育学术资讯院(KERIS)提供的学术研究资讯服务(RISS)资料检索所得出,网站位址:http://www.riss.kr/index.do

  〔17〕参见[韩]李根冠:“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探讨”,《首尔国际法研究》,2012年第19卷第2号。

  〔18〕参见[韩]李盛焕:“中国对钓鱼岛争端的认识以及对独岛争端的含义”,《日本文化研究》,2013年第46辑,第474页。

  〔19〕同注17。

  〔20〕[韩]金英宰:“从矛盾分析框架看独(竹)岛、钓鱼岛领土纠纷”,《政治情报研究》,2012年第15卷,第2号。

  〔21〕[韩]金明基:“独(竹)岛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比较考察”,《江原法学》,1998年第10卷。

  〔22〕[韩]李盛焕:“中国对钓鱼岛争端的认识以及对独(竹)岛争端的含义”,《日本文化研究》,2013年第46辑。

  〔23〕社论:到了与日本和解、通过加强韩美日合作强化安全的时候了,《东亚日报》,2016年8月15日。

  〔24〕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 [On the Sino-Japanese issue over Diaoyudao Island and the prospects of its solution viewing at the angl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PDF).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3月,第10卷(第1期):第75–83页.ISSN 1002-6800.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10-20)(中文)。

  〔25〕张启雄:“钓鱼台列屿的主权归属问题 (PDF)”,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6月,(第二十二期):第107–135页.

  〔26〕[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8页。

  〔27〕网易新闻,日称按50年时效取得理论2022年钓鱼岛归日本,http://war.163.com/12/0320/09/7T1GVIQV00011MTO.html(2018年10月9日访问)

  〔28〕张链玫:《韩日独(竹)岛归属争端溯源》,《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第4期。

  〔29〕同上

  〔30〕伊恩·布朗利着,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31〕国际法院网,Declarations Recognizing as Compulsory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Japan,9 July, 2007, http://www.icj-cij.org/jurisdiction/index,hph?pl=5&p2=1&p3=3&code=JP,(2018年10月9日访问)。

  〔32〕央视网,日本拟将日韩争议岛问题国际化 遭韩国拒绝,2018年10月9日访问,http://news.cntv.cn/20110810/119661.shtml

  〔33〕日本拒绝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参考消息》,2010年10月22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1月号,总第25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