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义乌要用小商品点燃中国梦引擎
http://www.CRNTT.com   2018-12-14 10:31:06


  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11月27日,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一楼的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宝伞业”)的店铺里热闹非凡,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商会“中国梦”产品行业分会会长张吉英正在与其他“中国梦”授权企业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协会的发展方向。

  “我一直认为义乌市场不仅仅是起到一个集散地的作用,它未来将更多地发挥对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张吉英说,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商会“中国梦”产品行业分会成立的意义也在于此,希望能通过分会的力量,建立一套“中国梦”的生产运营标准,推动产品创新设计,并充分利用义乌的市场优势、会展优势、网络优势,不断推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品,扩大“中国梦”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渠道,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搭载“小商品”这辆列车行销全球。

  不做商品搬运工 打造“伞界”的“爱马仕”

  星宝伞业店铺中,在每一把伞具、店铺天花板装饰和使用的纸杯之上,都印刻着星宝伞业的品牌Logo。Logo呈圆形,里面有RST、Real Star、umbrella、www.rstumbrella.com 、1972等几组英文字母、单词和阿拉伯数字。别看这么简单的一个Logo,却浓缩了张吉英在义乌20余年的创业史。

  1972是张吉英的出生年份,那一年她的母亲诞下了她,她的父亲则开始走街串巷给人修伞。

  23年后,张吉英跟着父亲来到义乌。“第一次远离家乡来义乌常住,心中有着对未知的害怕,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张吉英甚至清晰地记得,当时不知道可在义乌买生活用品,锅碗瓢盆都是从家里带来的。

  他们在义乌篁园市场租了摊位,起先产品以内销为主,到义乌不久后,张吉英结识了第一位外国客商。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客户下了一笔8万元的雨伞外贸订单。“当时由于语言不通,两人只能靠计算器确认价格。”张吉英意识到,语言将会成为她未来贸易生涯中的短板。在交货当晚,张吉英花了1000元去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每天收摊后就去学习英语。两个月后,这位巴基斯坦客户再次来到义乌返单,此时的张吉英已经可以用英语与他进行简单的沟通对话了。直到今天,张吉英仍然忍不住说,这1000元花得太值了,叩开了外贸生意的大门。随着阿拉伯客户的增多,2000年,张吉英又开始学习阿拉伯语。

  “以前没机会学习,现在的我渴望一切学习的机会。”张吉英前往浙江大学等学府进修,学习管理课程。2003年开始,张吉英有了更加清晰的现代企业品牌意识。她将原先以女儿名字命名的企业更名为星宝伞业,开始打造自主品牌,跳出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那时星宝伞业已逐渐从内销向外销转变,如何在外商中树立品牌成为了她当时的难题。

  在一次培训课程中,老师说,取名要简单易懂。这句话给了张吉英很大的启发。张吉英在26个英文字母中选择了RST。一方面,朗朗上口,容易被记住;另一方面,RST通过艺术设计后,上方连成一个伞状,符合企业定位。这也是星宝伞业第一代logo。品牌的成立,为星宝赋值,让星宝伞业从中东市场向欧美市场迈进,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