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工信部正式公开征求对推荐性国家标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意见,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老年代步车将迎来哪些升级规范?哪些配套措施亟待跟上?如何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仍需关注。
1 生产标准、管理办法迟迟未明确
据一位道路交通研究专业人士介绍,最初老年代步车大多由生产公园观光车、残疾人代步车、农用车等厂家生产,其所具备的经营资格只能生产在限定区域使用的车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享受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的新能源汽车,2010年至2017年累计产销量才突破100万大关,而老年代步车2017年一年的销量就超过百万。
谈及老年代步车的危险性,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冷海洋谈到了速度差的问题,“速度差的出现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决定性因素,比如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步行就很容易出事故,所以我们区分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老年代步车的速度介于人与汽车之间,它比自行车和步行快很多,但比汽车要慢,这就导致它在哪个车道上都可能产生冲突”。
据研究,速度差为8、16、24、32千米/小时的时候,事故概率分别为相同速度的2倍、4倍、8倍、16倍。调查表明,目前73%的老年代步车平均行驶速度为30~40千米/小时,而60%以上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在60千米/小时以上,两者速度差多在24千米/小时以上,即事故概率在8倍以上,若混行在非机动车道,则事故概率也在4倍以上。
尽管其危险性显而易见,但老年代步车的生产标准、管理办法却迟迟未明确,甚至于对其定位都十分模糊。“究竟是定位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或者只是在社区范围内服务腿脚不便老年人的代步工具,还不明确。”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叶龙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