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战爆发后,白崇禧在战术上采取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紧密结合的方针,从而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他个人的军事决策吗?您怎么看程思远所撰传记中的观点?
白先勇:程思远所着之《白崇禧传》,很多看法,并不准确。抗战期间白崇禧指挥台儿庄大捷,不可能是听从别人的指示。白崇禧本身是杰出战略家,与日军作战,自有自己一套战略看法。
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白的观点是受到了《论持久战》的影响吗?
白先勇:抗战时期,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开军事会议,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提出抗日大战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军作持久战。此套战略为军委会采用,遂成国民政府抗日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据父亲白崇禧将军口述,他想出这套抗日战略是受了拿破仑侵俄战争的启发。国军与当年俄军的处境相似,面对强敌,无法正面作战,只有利用国家广大的空间,将敌军引向内陆,延长敌军的补给线,对敌军作持久战,将敌人拖垮。据大陆学者杨天石等人研究,白崇禧提出这套战略在1938年初,其内容与1938年5月底发表的《论持久战》演讲也不尽相同。
学界一般认为,蒋介石下野三次,都是桂系逼宫所致,这也是蒋介石的说法。您同意吗?
白先勇:论者常谓蒋介石三次下野都是桂系逼宫所致,这个说法夸大不实,事实上,蒋每次下野前提都因大环境情势所逼。北伐期间,1927年,宁汉分裂,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反蒋,如果蒋不下野,汉口唐生智、张发奎等将领便要对南京蒋介石用兵,北伐大业将陷危境,蒋逼不得已,乃第一次下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并未主动逼蒋下台,但的确反对蒋介石与武汉开战,因孙传芳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反扑南京,蒋介石因此与桂系生隙。
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肇因于蒋介石软禁立法院长胡汉民于汤山,触怒广东人士,陈济棠乘机树起反蒋大旗,聚集各反蒋派系,广西亦加入反蒋联盟。胡汉民获释放返广东后,继续反蒋,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全国舆论哗然,蒋为了团结,于12月25日辞去南京国府主席兼行政院长,第二次下野。这次反蒋运动,以广东为首,白等只是随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