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黄泰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2-04-25 08:14:42


 
  科技创新是强大动力

  文章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是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只有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畅通国内大循环,确立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

  第一,科技创新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因为:一方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就会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国内大循环随时就可能被外部冲击中断。另一方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全面加大技术遏制的情况下,这些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学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拼搏。

  第二,科技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不仅要靠需求管理,更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技术创新推动的供给结构升级相对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从而导致新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被抑制或外流。同时,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足,还没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新需求。比如,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对消费增长的贡献仍然不足。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创新,运用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扩大内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第三,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有赖于数字技术的自主创新。比如,中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对多品种多层次的芯片形成了巨大需求,但中国芯片自给率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端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因此,不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不断扩大服务供给数量和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这有赖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亦需要技术的自主创新。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基本要求

  文章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确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一,国内大循环离不开更加开放的国际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开始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来看,虽然中国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但已经开始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全面嵌入国际分工体系,这就需要积极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来看,中国必须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弥补自身要素短板,这就需要积极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第二,国际循环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目前经济全球化虽然受到了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逆流的阻碍,但发展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将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将积极构建沿海与沿边、“引进来”与“走出去”、贸易投资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互协调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顺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克服经济全球化遇到的逆流和险滩,就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把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动权和规则制定权。

  第三,国际循环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目前,中国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数量和质量仍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贸易强国、数字强国,就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打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