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
——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8-20 00:13:42


 
  (3)智权贸易、简单税制、宜居条件领先亚洲或世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也是“十四五”赋予香港的新定位。香港智权保护水平,接近全球最高水平的欧盟,超过新加坡。作为多份国际智权协议的缔约方,香港智权贸易领先亚洲。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简单税制,为智权创造者即企业家尤其初创阶段,提供了智权贸易亟需的融资资源和减免税负服务。

  香港税制简单,最吸全球企业家眼球:直接税只有3项(物业税、利得税和个人薪俸税),税率低且有免税额,利得税率按两级缴纳:税赋远低于中国内地,也比新加坡低;其他各类税项,香港一律免征⑤。

  香港宜居条件亦居世界前列。如犯罪率较低、破案率较高(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医疗服务效率排名世界第一(彭博全球评分87.3)和人均寿命最高(男82.9岁、女87.95岁)等。

  二、香港是“国之重器”

  对于香港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功能地位,中共认识最早最深刻:香港可实行不同于国家主体的政策措施,中共实践最坚定最成功。这种认识和实践,形成于抗战时期,成熟于解放战争,炉火纯青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建国以来,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坚持“国家发展始终需要香港,必将不断成就香港”,铸就香港成为“国之重器”。

  1、中西方关系的战略缓冲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就受到美西方全面封锁围堵、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面对美西方“全盘西化”的图谋,国家明确坚定地赋予香港的战略定位。即使抗美援朝战争、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国家对香港这个战略定位都未动摇。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美西方全力遏制,继续明确坚定香港这个战略定位,是必然选项。中西方特别是中美关系中,香港不是较量战场而是战略缓冲。

  (1)中国冲破美西方遏制围堵的特殊通道。前述香港国际地位,对中西方特别是中美双方来说,每一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若“中断香港特殊贸易地位”,就会“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如香港对美国出口额只占其整体出口额7.6%,对中国内地出口额的整体占比则是55.4%;香港“修例风波”期间,港对美出口额下降了14.8%,对中国内地出口额只下降了3.3%。

  作为西方经济的全球运转中心,美西方在香港长期耕耘,聚集了其海外最多最高端的经济金融资源和科技力量。加之香港是中国最大财富中心和全球排名第一的最初公募股(IPO)中心,美西方所有遏制中国崛起的所谓制裁,在香港不能或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就给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道西方全球运转中心的香港,来突破美西方遏制或围堵的一个缓冲地带。香港是中国反制美西方遏制,从其严密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突破口。

  (2)中国基础科研冲破美西方打压的“创新”前沿。香港以全球领先的电信基础设施和与世界“同轨”的各项软件,成为愈来愈多“海归”的高端科研人才,回国栖就的凤巢。目前香港已有45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根据他们的要求(如更愿在香港发展和生活)和困难(如香港政府三年给本港8所大学科研经费总和,不如中央政府一年给内地某大学多),调整了涉港澳科研政策。如准许港澳科研机构或人员,无需回内地发展亦无需与内地合作,就可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所得国家科研经费,可出境到港澳,交由港澳科研机构或人员使用等。

  “十四五”定位香港为全国唯一“创新”在前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不同于也是“十四五”定位的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在前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批准被誉为基础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其所属院所均可落户香港;目前已落户香港的有:北京自动化研究院和广东生物及海洋研究院。香港有16个国家重点试验室。

  香港有科学家建议,香港可以其出色的“上游”(基础研究)或实用的“中游”(转化研究),携手深圳、东莞、佛山等内地“制造强市”精密的“下游”(技术研究),共同打造中国的“创新科技生态系统”或称“东方硅谷”。

  (3)人口构成和市场主体最国际化的中国城市。香港外裔人口约60万,全港人口占比约8.6%,为中国各城市之最;其中欧洲各国公民35万、美国公民8.5万。香港的外国领事馆或国际认可机构125个,全国最多(62个总领馆、57个荣誉领馆、6个国际认可机构)。中国香港护照全球免签国家地区172个,多于中国其他护照免签地域。前述跨国公司在香港的全球或地区总部和办事处数目,也是全中国乃至全球之最。美、英和欧盟,在香港都有其海外最大商会,等等。

  按照中国国籍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释法,香港中国同胞取得外籍的,只要不申请变更国籍,仍是中国公民但在中国境内不受外国领事保护(约500-600万);内地同胞则外籍和中国籍不可兼得。涉及在华外企的《反外国制裁法》不在香港实施。

  邓小平创制“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时,就高度重视香港最国际化的人口构成和市场主体,提出了“在香港的外国人”也可参加“管理香港”的原则:“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以参加,可以做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以考虑。”“未来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成分是爱国者,当然也要容纳别的人,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当顾问。”

  香港基本法对“香港永久性居民”这个有资格“管理香港”即治港的“港人”概念,其定义就包括了在香港“通常居住”满7年的“非中国籍人士及其子女”。香港特区三个政权机关都有小量或很小比例的外国或外籍人。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的香港特区官员中,也有外国或外籍人。

  2、中国密联世界难以“脱钩”的战略通道

  香港作为西方经济的全球运转中心,回到了“一国”前提下实行“两制”的祖国怀抱,就顺应了“全球化”这股任何势力都不能逆转的世界潮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紧密联系,在香港难以也不会“脱钩”。

  (1)“双局激荡”迥旋有余的港湾。以中美关系为例,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简称“双局”)相互激荡中,双方对立、对抗或冲突势不可免,香港可居中求同存异,缓冲、调解或合作。

  香港是美最大贸易顺差的单一经济体;是中美贸易重要转口港:中国内地经港出口美国货物,占总出口额8%;经港进口美货物,占总进口额6%;香港也是迪士尼第5个主题度假区。美国则是香港金融、进出口、批发零售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美银行数占香港银行总数约5%;美保险公司在香港外资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三;美是香港第2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第3大葡萄酒销售地,第4大牛肉及其产品市场,第6大货物供应地,第7大农产品市场,第10大商品出口地和第42大商品进口来源地。

  美西方制裁香港,没有也不会轻易中断维系其全球运转中心的港-美航空、通讯、邮政等协议。如港-美航空协议互有对等的各项航权,其中第五航权最具实质经济价值:美港双方空中航线可分享对方盈利丰厚的第三方国际航线的客源货源。

  (2)“两局际会”深度契入的结合部。“两局”指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简称“融入”)与“国家新发展格局”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简称“双循环”);“际会”指相互深度契入。按照十九大报告,“融入”有两个涵义: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简称“湾区建设”)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二是“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简称“便利政策”)。

  一是“融入”第一个涵义。两地合作以为重点的湾区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的7个“重大国家战略”⑥之一。香港参与了其中两大战略: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简称“带路”)建设。湾区建设是唯一同属“一国”而分行“两制”的国家战略,适合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带路”建设是唯一跨国而非跨省的国家战略,适合香港的国际地位。香港因此深度契入了“双循环”中的“国际循环”。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在香港发展,比他们“在内地发展”,更有优势也更现实。

  二是“融入”第二个涵义。制定和完善便利政策,使得“在内地发展”的港澳居民,深度契入了“双循环”中的“国内循环”。这是给已“在内地发展”的港澳居民提供便利政策,而非鼓励其他港澳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来内地发展或定居内地。

  国家制定幷不断完善便利政策,更多地着眼于往来但不定居内地的港澳居民。因为“在内地发展”的港澳居民中,定居内地的是少数(其中香港居民约37万多),不定居而往来内地的是主体(其中香港居民1.6亿多人次)。如便利政策规定,港澳居民往来内地所持“港澳同胞通行证”,可享有类似内地户籍的身份证明功能,其适用范围和便利政策涵盖了30多个领域。

  已定居内地的港澳居民,便利政策则规定,无需缴纳社保就可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简称“居住证”);该证列入了国家统一编号、待遇类似内地户籍。而在过去,港澳居民即使定居内地,由于未放弃港澳永久居留权就不能取得内地户籍,也就不能享受类似内地居民的国民待遇。香港“修例风波”前,约30万已定居内地的香港居民领取了“居住证”。

  便利政策是将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仍“按照”或“参照”外国人或外国,来对待港澳居民或港澳合作方,逐项调整为视港澳居民为“国人”、港澳合作方待遇参照内地。实际是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时,其“国家观念”有“政策获得感”。港澳主管部门宣布:便利政策“陆续有来”。这将有助改善即使经常往返内地的港人,香港回归后其“国家观念”不增反降状况。

  三是“融入”两个涵义涉及三个禁用词。香港回归以来,新闻报道对内地与港澳关系长期“禁用”三个词:“融合”、“一体化”和“同城化”⑦。前两个禁用词现已解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讲话或中央文件,都有了“内地同港澳融合发展”或“市场一体化”等提法;但“同城化”继续禁用于深圳与香港,或珠海与澳门。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维护“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要“有机结合,任何时候不得偏废”。深港两城或珠澳两城,不能“同城化”,“避免被解读为模糊‘两制’界限、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3)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十四五”采纳了香港特区政府的建议,赋予香港又一新定位。香港现有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四大国际平台。一是“香港国际影视展”,是全球最大影视交易融资市场。二是“香港巴塞尔艺展会”,是总部在瑞士的当代世界顶尖视觉艺术的“巴塞尔艺展会”,瑞士以外唯一的展销市场;新冠疫情前,其场地占有率和成交额屡创记录。三是“亚洲内容产业峰会”,是亚洲影视戏剧动漫音乐游戏绘画等“内容产业”的高峰论坛。四是“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简称“西九文化区”),是世界少有的大体量综合文化艺术园区。

  国家对港澳的文化政策分别是“中西合璧”、“中西荟萃”;内地文化建设则必须姓“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港澳在海外有两个“文化圈”:“粤语文化圈”和“华语文化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