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http://www.CRNTT.com   2023-01-07 17:03:43


  中评社北京1月7日电/据人民日报评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需要坚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科技考古大有可为。“中华文明探源”第五阶段研究自2020年开始,将持续到2024年,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8个课题中,有4个以科技考古为主导。这些课题为研究牛河梁、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关键遗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关键地域,距今5500—3500年间关键时段的文明起源与演进路径,提供了支撑。

  农业经济的复杂化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发展

  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对人类社会进行审视,生业经济的变革、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还对文化演进与社会变迁产生显着影响。

  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等相关科技考古研究综合表明,距今5500年前后,黄河、长江等区域已经分别形成了“谷豕是飨”“饭稻羹鱼”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社会,这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距今4500—3800年,中原地区率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复杂化,发展出包括粟、黍、稻、麦、豆在内的“五谷丰登”式谷物耕作方式和包括猪、狗、牛、羊在内的多品种家畜饲养业。

  农业经济的复杂化和生业技术的多样化,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进程。

  公元前两千纪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农业起源以来东亚地区生业与技术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经历了气候干冷且洪水灾害频发的气候突变期。也正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频繁互动,西亚与近东驯化的麦类作物、黄牛和绵羊,与冶金术等知识技术一起,在黄河流域广为传播。为了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人们在传统粟作农业的基础上,快速推广麦类作物的种植以及黄牛、绵羊的饲养。

  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存续时间、分布范围高度吻合。偃师二里头、伊川南寨、登封南洼等遗址研究结果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继承并发展了龙山晚期农业经济复杂化的趋势。虽然生计方式本身似乎并没有质的飞跃,但从黄牛遗骸的数量比例和饲养方式来看,二里头先民显然更重视对黄牛的饲养。根据二里头发掘报告公布的数据,遗址内2岁以下黄牛的比例仅为44%,相当多的黄牛在成年之后才被宰杀,一些黄牛肢骨上还发现了可能因劳役而产生的病变。与此同时,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双轮车的车辙。这些现象表明,二里头先民对养牛业重视程度的提升,极有可能与黄牛使役、用于交通运输有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