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畅通发展的“黄金大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23-04-06 09:10:50


  中评社北京4月6日电/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提升供需适配效率的基础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铁路作为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如何推进其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等,备受社会关注。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今年还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2月份,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地下段线路开始施工,为抵达北京城市副中心搭建快捷通道。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步伐将持续加快。
  
  成绩斐然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我们尚处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在铁路运输体系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东强西弱、铁路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国家战略布局、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生活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加强设施建设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发展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铁路建设的“双向奔赴”。
  
  应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统筹铁路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固根基、强弱项、重配套,精准实施“公转铁”、集疏港以及铁路专用线等补短板项目,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补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锚定乡村振兴航向,以“火车一响,一通百通”助其突破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制约,加强区域基础设施联通,串起发展的“黄金大通道”,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促进资源整合。
  
  调整基础设施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形成时空收缩效应,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城市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区域经济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系统集成,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多式联运方式,打通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最后一公里”,助力广大企业“走出去”抓订单、促外贸,扩大国际“朋友圈”,为中外经贸往来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建宙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