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中评论坛:香港人才问题特点与对策建议
http://www.CRNTT.com   2023-12-04 00:24:17


 
   关键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人才能飞来,如何不徘徊?我先以个人为例分享。我在2009年初来香港时,启动经费不到20万港币,前五年只有不到10平方米的实验室,颇有种远离世界科研领域最前沿之感,不知道如何在这座金融城市做出科研成绩。后来发现徘徊也没用,关键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些年下来,我也培养了30多个博士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了不少人才。香港是一片特殊的土壤,我有80%的博士生都来自内地,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国内一百名以外的学校毕业的,他们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聚到这里,不虚荣攀比,凭藉自己的能力达到之前没有想过的境界,实现生命的跨越。

   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更长的科研生命周期

  香港这片土壤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淡化了内地“长江学者”、“杰青”等帽子问题。在内地,人才评价机制按年龄划分,38岁之前需要达到“优青”,才有可能在45岁拿到“杰青”。这一机制能够激励学者在45岁之前完全释放个人潜力,86%院士都曾经获得过“杰青”。但现实来看,如果错过了帽子窗口,就很难升上去,会埋没更多的人才,也让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很难进一步静下心做科研。实际上,50岁依然是科研人员的黄金时期。如何让更多的人有更长的科研生命周期?在香港,人才评价机制则以职称划分,打破年龄束缚,副教授即使到了50岁,依旧可以申请资研局的研究学者计划。张益唐和程亦凡就是两个去除年龄限制、坐得住冷板櫈,创造科研价值的例子。

  此外,我认为香港还要从体制上建立长期回报的科学氛围,建立鼓励长期科研、包容性强的环境和文化;要支持自由探索,支持冷板櫈,鼓励长期探索;要建立不忘初心的学术评价体系。香港地区有700多万人口,比以色列都多,全中国有14亿人口,我们不缺人才,缺的是利用好人才、激发人才潜力的好体制。

  总而言之,我认为,香港不缺人才,不缺科学家,重要的是如何打造香港的硬件、软件和固件,从而激发和释放个人的潜力,让个人内心的天使跳舞、魔鬼沈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陈锦云:很高兴听到越来越多的香港科研人才有机会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贡献,感谢王校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香港科研人才土壤和存在的不足,稍后还有很多问题要向您请教。下一位是萧观明会长,他最近成立了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请他给我们做一些介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