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适度提高赤字 刺激内需稳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23-11-12 14:17:34


  中评社香港11月1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将赤字率3%视为财政纪律的警戒线,同时视为财政积极与否的标志。但是,实际上中国实际赤字率早已突破3%,而且一条线或者一个数据不可能是财政纪律的标志,严格财政纪律靠的是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激励问责制度,而不是一个数据。赤字率3%的发源地欧盟和美国在经济下行期也打破了3%。

  如果再坚持赤字率控制在3%,采取“控赤字+扩专项债”的财政政策组合形式,未来不仅会制约财政积极程度,而且导致专项债隐患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债务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难以反映出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不利于稳定和提振市场预期。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赤字率有四个口径:一是官方赤字率,稳定在3%及以下,仅反映最狭义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3%的执行赤字率是会计结果,主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历年结转结余科目,使得执行赤字等于预算赤字。由于经过调整,该指标常年稳定在3%及以下,目前争议较大的赤字率是否应该突破3%。二是实际赤字率。考虑使用结转结余、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专项债后的实际赤字率已连续八年突破3%。相比官方赤字率,实际赤字率更能反映中国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及政策周期,与GDP增速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逆周期调节特征明显。当前“控制赤字率在3%以内”的认知实质上仍是强调财政收支平衡、控制赤字率的平衡预算理念,不利于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事实上发挥的功能不符;“赤字率在3%以内是遵守财政纪律”的认知也是相对狭隘的理解,财政纪律靠的不是任何一条线或者某个数据,而是靠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激励问责机制。

  中国财政政策有加码空间

  三是IMF的全球可比赤字率。由于中国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内容为土地出让收入,为便于全球可比,IMF剔除土地出让收支,将政府的四本账收支差加总构建IMF口径狭义赤字率,即包括公共财政赤字、结转结余、调节基金、不含土地出让收入的政府性基金收支差、专项债、社保基金收支差等。2020-2022年中国的赤字率分别为9.7%、6.0%和7.5%,处于全球中等水准。2022年中国高于英国(6.3%)、美国(5.5%)、法国(4.9%)和德国(2.6%),但低于印度(9.6%)、日本(7.8%)。相对而言,中国财政属于既有积极,又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留有余地。四是IMF广义赤字率。中国广义赤字率在2022年达到16.8%,明显偏高。该口径包括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铁道债、PSL、政策性金融债、专项建设债等准财政活动。2020-2022年IMF计算的广义赤字率分别为18.4%、13.8%和16.8%。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