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
作者:张学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算漫长的历史之中,现实主义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底色,也被认为是正统的文学脉络。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如今不断发展的网络文学与其他网络文艺形式。不少被批评家认为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网络小说开始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据统计,在网络文学近年新增签约的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数量超过60%。
然而,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的快速增长却并不等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实质增长。在很多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包括文学、影视剧、短视频等,存在两种非“现实主义”的“现实创作”倾向。一种是被学者称为“伪现实主义”的创作,即这种创作确实记录了生活日常的表征和细节,然而“是片面单一的”,是“被提纯为一种扁平化”的生活形态。这类现实题材的作品大都集中在以城市生活、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各类商战、创业、言情小说之中。另一种则是可以称之为带有“客观主义”性质的创作,在此类网络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被创作者理解为对客观现象的真实反映,遵循越“真实”就越“现实”的创作路径。
在这两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中,前者即“伪现实主义”基本已经被读者与批评者排除在了现实主义文学之外了。而后者,则在读者与很多批评者之中仍旧被认为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典型就是不少来自于网络的民间性质的文艺批评中,常会以作品中叙述某些事物是否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情况来评价某部作品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的品质。
简单地将在文学作品中事无巨细摹写客观事物与社会环境等同于现实主义文学,反而背离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路径。纵观如今被认为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网络小说,诸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以及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等,在其连载或出版的时候,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批评家均未将其当作现实主义文学,甚至部分学者不认为其具有“文学”之资格。如今,这些曾被反复批评的文学作品却成为了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这种转变说明了对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叙述只是现实主义文学中连接文学文本的艺术标准与作者文学观念的桥梁,而并非判断的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