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世界中国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3:14:00


  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中国学,积淀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充满了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言,“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认知,使中国学应运而生。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发现东方之旅,以一部游记激发欧洲对中国的集体想象,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的滥觞。其后,从1582年利玛窦旅居中国,到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置汉学教席,两百余年间,世界对中国研究热度不减,形成以中华文明研究为主的汉学研究范式。20世纪中叶后,汉学逐渐被将中国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研究的中国学超越。2004年,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世界中国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这一以中外互鉴为核心内涵的新研究范式,致力于解答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这样的全局性问题。

  被中国认可的感动

  如何理解世界中国学?在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看来,世界中国学的“世界”二字强调克服文化间的交流障碍,倡导通过增强彼此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因而区别于“汉学”和“中国学”。

  卜正民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他以全球史眼光研究中国明代历史,享誉学界。他提出并坚持“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去认识”,认为“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研究路径得到广泛赞同。在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卜正民与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一起被授予中国学贡献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