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时代列车”上的肯尼亚
http://www.CRNTT.com   2024-01-28 13:41:53


 
完全依赖工人们手持简单工具建成。

  博物馆展示的资料显示,在恶劣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平均每修建一英里铁路,就有4名工人死亡。整个工程建设期间,共有2493名工人丧生,另有约6500人致残。这些伤亡数据只覆盖了有据可查的合同劳工,真实伤亡人数只会更高。

  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察沃地区的工地屡遭狮子袭击,两只“食人狮”经常在夜晚像幽灵一样将熟睡的工人拖出帐篷撕咬吞食,数十人因此丧命。美国电影《黑夜幽灵》就是据此改编,最终结尾是英国工程师经过殊死搏斗战胜野兽,以此展现西方人的“勇气”与“智慧”。

  1899年,铁路推进到如今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地区。“内罗毕”在当地部族语中意为“凉爽的水域”,原本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包括内罗毕在内的中部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湿润,少有蚊虫疫病侵扰。殖民当局在这里修建营地,铁路也将白人定居者送到这里。

  铁路建成后,殖民当局立即开始着手将这片土地建设为“白人的国家”。信奉“白人至上主义”的英属东非专员埃利奥特希望吸引更多白人来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的中部高原耕种,制定了给前来定居的白人分配大量土地的政策。不断涌入的白人定居者侵占原本属于当地原住民的大片土地,他们赛马、游猎,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

  “我曾经有一个农场,就在非洲恩贡山脚下。往北不到一百英里,赤道横穿高原。”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在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中描写的这个农场就位于如今内罗毕市的郊区。当年,曾有数百名当地人在这个占地4000多英亩的咖啡种植园里劳作。

  按照肯尼亚恩齐博物馆主管麦纳·齐拉里的说法,1903年,纳纽基、尼亚胡鲁鲁、外恩佐亚等“白人高地”地区仅有约100名白人定居者,而到了1950年,白人定居者已超过8万人。肯尼亚殖民当局土地委员会1933年7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在尼扬扎省,约103万当地人被限制在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而1.7万欧洲人占据了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报告提到的数据来看,欧洲人当时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是当地人的约145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