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美地缘科技博弈:趋势、影响与中国应策
http://www.CRNTT.com   2024-07-15 00:28:29


中美科技战略博弈愈趋激烈,中国应加强科技创新,坚持以积极态度对待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评社╱题:“中美地缘科技博弈:趋势、影响与中国应策” 作者:刘典(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摘要】中美在数据规则、芯片战争和AI治理三个关键战线上展开的科技战略博弈愈加白热化。美国通过投资控制、出口管制、审查机制立法等多重手段,逐渐织就一张制约中国技术进步的网,以维护其国家主权和安全。而中国则通过扩大国内发展努力和游说国际伙伴关系来减轻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幷积极应对美国的施压。双方对于全球经济、未来科技发展“领跑权”的争夺正日益激烈。上述博弈的核心逻辑来自于技术水平对于国家力量的对比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高技术企业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及与技术因素高度相关的联盟或阵营构建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因此,中国应以加强科技创新、谋求自力更生作为应对挑战的主旋律,幷坚持以积极态度对待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通过自身发展应对博弈,同时争取合作与竞争的平衡。

  自2024年2月28日拜登签署《禁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以来,美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频繁对华出招:3月1日,美商务部宣布对内嵌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或服务的智能网联汽车启动国家安全审查;3月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立法提案要求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在165天之内剥离旗下短视频应用程序TikTok,而这幷非TikTok第一次遭到美方施压;3月6日,有利于美方在生物制药领域对华产品、企业与技术进行打压的《生物安全法案》以11:1的投票结果获得通过。议案中,华大基因、华大智造、药明康德等实体被点名。

  从上述一系列紧密出台的措施来看,拜登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挑战”这一观点正在得到具体展现,即美国正在全力实施竞争性对华战略。进而言之,前述举措均离不开以下三方面的核心认知与逻辑:第一,技术水平对于国家力量的对比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第二,高技术企业等社会行为体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第三,与技术因素高度相关的联盟或阵营构建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随着冷战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深入互动使地缘经济成为重要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地缘科技则聚焦技术因素与地缘政治、大国竞争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博弈提供了新的视角。①

  一、地缘科技博弈三大战线:数据规则、芯片战争与AI治理

  美国上述于2024年年初实施的举措所体现的“逆全球化”思潮,只是其推动大国竞争的一系列动作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美国在对华技术竞争方面日益增强的紧迫感。从宏观视角来看,美国已经通过投资控制、出口管制、审查机制、立法等多重手段,在AI治理、芯片战争、数据规则三大领域逐渐织就一张制约中国技术进步的网,反映出美国打着国家主权与安全旗号,对华科技发展围追堵截,日益走向单边主义与保守的立场。尽管两国在发展理念和治理框架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为了应对来自美国几乎是全方位的制裁,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不断升级,在关键科技领域内展开激烈争夺,以争取塑造全球技术格局、影响国际规范和治理框架的话语权。

  1.数据规则竞技场:美国调整策略强化数据保护壁垒

  跨境数据流动已成为国际商业和创新不可或缺的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成熟,数据流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安全和经济政策的审查。自戴琪宣布美国在WTO框架内放弃支持跨境数据自由流动起,美国也一改以往立场,转而强调数据隐私保护,限制跨境数据流通。

  美国正持续加快推进数据战略转型,强化数据保护壁垒。一直以来,美国在数据主权方面的战略都坚持着开放的态度,采取“数据自由流动+扩张域外管辖”的模式。然而,近几年的公开信息表明,美方的这一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通过与盟友建立合作机制管理数据流动,加大力度主导国际数据规则制定:2023年7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官宣通过的欧盟-美国数据隐私框架的充分性决定,标志着因2020年7月欧盟法院判决“隐私盾”框架无效而受阻的跨大西洋数据流动重新恢复②,欧美间出现了新的数据框架,试图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来管理数据流动,而非仅限于自身的数据主权。另一方面,则加强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审查,严格限制个人数据跨国传输。2024年2月28日,拜登签署的《禁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行政命令更是以“更好保护美国人的个人数据安全”为由,站稳了美方立场的转变。该项行政令影响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关注数据跨境流动本身,还管制大量涉及“潜在的数据流动”的行为,适用于受限主体对美国的投资活动、商务活动及其在美国设立的主体在美国本土的经营活动;在司法部同时发布的事实清单中,明确将中国列入“受关注国家”之首,标志着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关注国家的国家安全管制措施的又一次升级。③紧接着,美商务部就以内嵌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或服务的智能网联汽车会通过收集“敏感数据”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于3月1日对该类来自中国的汽车启动国家安全审查,对这份新行政令作出响应。上述一系列举动不仅表明美国对个人数据安全防护的高度重视,也揭示了美国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意图和目的。这些举措幷非偶然或意外,而是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考虑的必然选择。

  与之相应,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数据跨境规则的结构性变化,重视数据跨境流动。为响应全球数据格局预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2024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数据跨境流动的重要性,幷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实际上,早在2022年9月开始施行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就强调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展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在2023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对数据跨境(出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与此前规定相比,管理色彩稍显弱化。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五个不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情形,从规范和促进的角度对体制机制进行了结构性改变。④

  2.芯片战争前线:美国藉国家安全之名围堵中国

  国家安全是美国对华在各前沿科技领域步步紧逼的重要理由。作为军事和民用技术的基础,半导体行业则被视为美国对华科技竞争关键点。对于此,布林肯和雷蒙多等美国官员已经明确表示,由于合理的军事应用和相关的地缘政治利害关系,有必要阻止高端半导体流向中国。

  美国以维持技术领先地位为主要目标,以国家安全为名加大对华制裁力度。其一方面斥巨资激励本土半导体产业研发投资,以增强本土技术的竞争力,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则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出台CHIPS法案国家安全条款、严密监控对华实体投资、强调半导体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升级对华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深化半导体供应链与国防工业基础调查以及携手盟友开发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等一系列多元举措,展开了在技术、政策和市场多层面的对华竞争。其以国家安全为名,不断加大对我国芯片产业的制裁力度,目标直指削弱乃至抑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阻碍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以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地位。

  中国则以实现自力更生为重要追求,以驾驭与美国在技术竞赛中的紧张关系。其一,在美国携手盟友限制中国芯片进步的同时,中国也正通过扩大国内发展努力和游说国际伙伴关系来减轻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其二,在实施出口限制后,英伟达(Nvidia)和AMD等美国半导体公司被禁止与中国交易其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芯片,中国半导体制造能力明显减速。为应对类似问题,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幷减少对外国中小企业的依赖,国内对半导体相关项目的投资激增,总额高达2900亿美元。简言之,全方位的控制措施和错综复杂的竞争动态刺激了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的重新定位,因为国家和公司都不得不考虑对美的依赖性,从而努力寻求使其供应链和技术伙伴关系多样化。简言之,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表现出了韧性,强调计算基础设施对技术自给自足的重要性。

  3.AI治理舞台:美国力图引领全球规则制定

  全球范围内,AI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为系统性的、对于行业领跑权的竞争。美国一贯将自身定位为全球AI治理领域的领导者,但在近年来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一方面,美国一直对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崛起持谨慎态度,从国家安全和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希望到2030年塑造全球规范幷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寻求在该领域建立全球治理框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正如中国所期望的那样,中国确实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着进步。来自Tortoise Intelligence的一项研究佐证了这一点,该机构表明,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在研究、编程平台、投资和政府支出等方面居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据2023年报道,中国在37项关键技术领域占据全球领先优势。可以想见,尽管两国的AI治理框架深受各自理念和战略目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距,但两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持或提升各自的竞争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