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看绿色之变给黄河之源带来些啥?
http://www.CRNTT.com   2024-09-21 10:56:06


 
  湿地保护成效,还在生物多样性上有所展现。若尔盖县副县长杨勇告诉记者:“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从9种增加到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25种增加到46种。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鹤也从1999年的407只增加到1100余只,全县甚至达到2000多只。”

  “日干乔湿地内监测到的野生动物从10多种增加到20余种。在全国都非常罕见的黑鹳,湿地修复后也频频出现呢!”依云卓玛说。

  绿色转型,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退牧还湿是否会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如何让当地百姓在绿色发展中受益?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阿坝州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附近,一座高原上的科技小院不一般。依托这个科技小院,四川农业大学青稞研究团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高原粮仓”提供科技支撑——成功试种青海黑青稞、“藏青2000”等新品种17个,推广应用条播、生物防治病虫草害等新技术4项,黑青稞亩产量、产值逐年提升。

  以青稞产业园示范引领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让园区周边8个乡镇的4万多名群众尝到了“甜头”——促进了农牧民群众转产转业、增收致富,推进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生态保护的常态化,还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