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智库网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前景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9-04-08 00:11:01


王春新
 
  香港科学园已经搞了快二十年了,要是在内地,早就有好多独角兽、斑马兽出来了,可是现在一个都没有。怎么真正把香港的科研优势和大湾区的产业化优势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举个例子,2001年香港大学率先发明了戊肝疫苗,后来没办法产业化。因为香港的医疗制度很不错,在法律方面非常严谨,但却让医疗机构不敢在香港做临床测试。后来厦门大学做出来了,他们在内地做了三次临床测试,收集了十万个案例。很多人问,为什么三藩市有硅谷?就是因为三藩市没那么多规矩。所以,创新和规矩怎么结合,也就是香港的规矩和内地的创新怎么结合,是很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觉得创新金融挺有空间,当然这是一个生态链,但政府要推动,这次上海就做了一个创新板。深圳在大湾区当中,创新金融是做得最好的。我们香港做得不够。有很多朋友到香港来做高科技融资,但融不到,因为要三年报表。创新金融想做下去,背后没有科技的支撑是很难的,包括基金都很难做。因为你不懂这个行业的科技是不是最先进水准,不敢投。在内地,创新金融做出成绩的,往往都是有科技创新背景的人。举个例子,清华大学有几个投资机构,很多人都是从科技行业出来的,再做基金,做得就比较好。

  大湾区要素的流动,也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国两制,三个海关,目前从货物流动来看,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问题就是如何流动更快。但是资金流动和人才流动的问题很难解。资金流动难度可能在内地,人才流动难度可能在香港。资金流动这一块,我在想,香港是不是可以先行?我们先进去,单线先行。还可以抓住一些特殊通道,比如创新金融、民生金融。现在香港企业在内地开户,是开不了的。但是有一些情况正在改变,比如香港人想到内地注册公司,已经可以开始了。一些门槛需要慢慢改变。

  “优质生活圈”到底要做什么?如果做出来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那他们就不会欢迎了。香港住房紧张,能不能利用大湾区的土地优势,打开一个局面?明日大屿计划很不错,但是和大湾区、珠三角的城市没什么关系,而且耗时较长、成本较高。能不能在大屿山以南的桂山岛填海60-100平方公里,给香港人解决住的问题?那里坐船过来很快。还可以在那里建造东方大港,包括香港和深圳的港口,也可以迁过去,这样土地就腾出来了。还有创客中心,也可以搬过去,很多年轻人就会过去。这样那里会成为珠三角的明珠。总的来说,我觉得大湾区建设需要有一个大的、振奋人心的抓手。另外,现在香港的医疗和大湾区的医疗完全不一样,这个如果不打通,优质生活圈就少了一大块。香港的医疗以公益为主,内地的医疗则以赚钱主导,药品品质差异很大,内地需要向香港多多学习。

  下面请陈凤翔先生发表看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