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直播带货“神话”背后的“生意”经
http://www.CRNTT.com   2020-06-23 11:00:55


  中评社北京6月23日电/据工人日报报道,“秒没”的销售速度、不断飙升的销售额,直播间里不断上演销售“神话”,网红、明星、企业大佬纷纷涌入……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当下最为活跃的一个风口。

  在拥挤的直播带货赛道上,数据流量是衡量主播人气的关键指标。不过,“看上去很美”的数据并不一定是主播的实力写照,还有可能是虚假流量正在肆意生长。

  记者调查发现,屡禁不止的刷单“灰产”早已盯上视频直播平台。在这个数据造假的产业链上,粉丝、点赞、人气、评论、转发等等都可以“刷”出来,1万播放量+500点赞+50条评论,只要购买20元的套餐就能轻松实现。

  找主播带货却被带进“坑”

  说起自己的3次外联直播经历,刘芸(化名)形容“简直是蹚着‘水坑’过来的”。

  刘芸在一家运动品牌负责企业抖音号运营。为拓宽实体店的线上销售渠道,公司决定通过主播带货的方式消化库存。考察之后,公司和几位“大主播”签订了佣金分成比例。

  让刘芸没想到的是,5月底,公司的第一场直播带货就“翻车”了。公司找的一位拥有300万粉丝的区域网红主播,直播4小时,销售额不到2000元。

  “粉丝数据肯定有水分,估计是被‘优化’过了。”刘芸分析称,这位主播隶属于一家公司,作品数量不多,但单个作品的播放量都在100万以上,很可能是举全公司之力在“养号”。刘芸坦言,公司在选择合作主播时,主要参考粉丝流量,但数据真实性还要通过粉丝购买力进行验证,“踩坑”难以避免。

  6月,公司又做了两场外联直播,两位主播的粉丝数量都在百万级,带货成绩分别是17万元和2万元。虽然销售额上去了,但退货量也直线上扬。“有一个粉丝下单了47件商品,最后退得只剩了5件。”刘芸的语气里流露出无奈,很多粉丝都是冲动消费,“买得越多退得越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