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知青下乡运动40年:青春有悔或无悔?

http://www.CRNTT.com   2009-01-22 09:27:10  


 
  2007年春节,当年的纠察队长李长寿,面对丁惠民希望筹集捐款的想法时说:“如果是要建知青福利院,我马上把兜淘乾净!”

  相比丁惠民,他的做法是:在知青战友重病或有困难时,帮助联系买药、运送,尽可能解决具体问题;他不同意向知青募款,来做维权之事。

  至此,分歧已不可避免。

  后来,李长寿曾对丁惠民说:“你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比我们的父辈好?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比我们那时候强?这说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丁惠民没有吭声。

  10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

  “有悔”和“无悔”,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后悔自己做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瞭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有些人直接延伸出现实诉求;后者选择与接受现实幷与之和解,其中很多人积极反哺当年插队所在地。

  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有时会因为对共同经历的基本评价,争得面红耳赤。

  丁惠民,在将生命能量重新聚焦于“知青”的过程中,选择了前一种姿态。这个当年以公开信点燃回城火焰的知青领袖,不乏追随者。他们称呼他“丁总”,或者“司令”。这样的称呼,对丁惠民是一种动力源泉。

  而当年最亲密的战友胡建国、刘先国、邹盛永、李长寿他们,选择了另一种姿态。

  “他依然活在那个时代。”这是今天的丁惠民,留给战友们的印象。

  今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丝丝入扣地复述当年的细节。唱起请愿团团歌,暮年的他们早已明白:知青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起到了关键的撬动作用,“那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请愿九十天中结下的情谊,无论如何也抹煞不了。

  2008年初,刘先国的父亲在重庆去世。他从上海赶回,未事声张,料理丧事。此前,在知青问题上虽已话不投机,却不知丁惠民从何处得到消息,赶来守灵两天。

  几天后刘先国返沪,临走前来到丁惠民家时,丁正在与一群老知青谈话。

  刘先国静静地呆了一会,离去。

  (南方周末记者 徐楠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