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http://www.CRNTT.com   2011-03-29 11:45:42  


北大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图片展图片之一 (摄影 中国网 张洋)
  中评社北京3月29日讯/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

陈平原: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平原 2011年03月25日

  在当代中国,只要你念过小学,都知道有个“五四运动”;可所谓“知道”,不等于真的理解。更何况,我们每代人都在与“五四”对话,一次次的纪念与阐释中,其实蕴含着我们自己时代的困惑与追求。九十一年来,每代学者及青年都以某种形式与“五四”对话。其中最让我牵挂的,是“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二者颇有纠葛,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又互相抵牾,就看你如何观察与判断。

  何谓“五四运动”

  何谓“五四运动”,既可理解为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反日游行及其后续效应,也可看作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北大主持召开“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为论文集、程序表及海报做设计时,我选了三幅图,一是“五四”当日的照片(图一),二是闻一多的书籍装帧(图二),三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图三)。老照片的中央,那旗子上有“国立北京大学”字样,最提神。可后来没选用,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制作效果实在欠佳。参与设计的学生大呼可惜,他们更愿意选用那幅五四游行的老照片,与其说是出于历史感,还不如说是自尊心。

  纪念“五四”时,引入图像的因素,让其与文字之间形成某种对话,起码五十年前《文艺报》就这么做了。刊行“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纪念专号”时,除了林默涵、夏衍、杨晦、茅盾、郑伯奇等人文章,还配有滑田友等人创作的这幅浮雕(即图三)。至于闻一多的这幅画(即图二),出自《清华年刊》,即清华学校1921级毕业班纪念集,原本是闻一多创作的书籍装帧,我取中间的图像部分。图片上方有“BEFORETHEAUDIENCE”字样,至于“天安门前的青年讲演者”,则是《拍案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编者代拟的题目。

  三张图片的差异,隐约可见“历史论述”的变化。老照片突出高扬的校旗以及昂首阔步的大学生,是世人关于“五四”的最初印象;闻一多的画,演讲的学生是正面,倾听的民众是背影,远处还有飞奔而过的人力车;纪念碑的浮雕,学生和工农互相呼应,互为主体性。单看这三幅图,你都能大致明白,“历史”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倒促使我反省:关于“五四”的记忆,北大学生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从来如此,就对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