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从二合一选举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进一步地说,政治泛化在台湾有着越来越强的政治意义,这就是走蓝绿政治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在两大党之外聚集另一种力量。在西方政治中,走第三条道路也属于某种特定情形下的政治泛化现象,广义上还包括西方国家主要政党奉行的第三条道路政策。而在台湾,“超越蓝绿”、“从蓝绿恶斗中解脱出来”并未公开表明走第三条道路或中间道路,但显然是政治分野中的第三种选择到第N种选择。在政治结构上,它意味着无极化、去中心化;在组织形态上,它意味着政党小微化、结盟组合的权宜化;而在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上,它意味着多元化、杂牌化。在政治功能方面,政治泛化可能表明政治结构也有松动的一面,也有再变化的一面,蓝绿边缘支持者、白绿、中间力量(选举时都是选民)也可以选择支持其他政党、政治联盟或政治人物。近年来,政治泛化现象涌动并且有所强化的原因,一是民进党蔡英文执政业绩欠佳,引起并积累了社会上的诸多不满情绪;二是多年来形成的蓝绿恶斗、极化怪圈让社会普遍不满,特别是蓝绿浅色选民、中间选民对现有政党政治的表现极度厌倦,社会上一直有要突破蓝绿政治的广泛要求;三是一些政治势力显示出不受蓝绿政治束缚、走其他道路的意图,并不断尝试进行重新的政治集结,如组党、成立团体、参加或介入选举等;四是某些政治人物想有所作为,他们打出“超越蓝绿”的口号,搭建新的政治舞台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当然,政治泛化现象也有自己严重的问题:一是碎片化存在,是一种泛在。由于可以归拢到政治泛化范畴的成员来源多、背景杂,很像“政治超市”,这使它们很难走在一起,形成一支团结的政治力量,或哪怕组成类似于统一战线那样的联合。因而在组织形态上则呈现出碎片化、弱组织化或微组织化的特点。二是诉求复杂多向,众口难调。泛化力量在信仰基础、政策共识方面都是各唱各的调,虽然它们在争取更大政治空间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很难融合,甚至是对立的。在选举期间,作为政治泛化背景的选民如同中间选民(有些本身就是中间选民)一样都有很强的游离性。三是政治发展空间仍然有限、有待突破。现有的政治空间仍然对蓝绿两大党有利,它们更容易掌握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泛化力量依靠自身的实力,很难有更像样的政治作为。四是缺乏代表性人物。在本次选举中,尽管有柯文哲、郭台铭、王金平先后有参选大位的动作,但最终泛化势力无法协调出候选人,即使柯文哲成立了台湾民众党、郭台铭组建了“郭家军”也无济于事;而这些人算不算是泛化力量的代表,也是个疑问——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说到这里,还需再专门归拢一下政治泛化现象与第三势力的关系。这次选举前,大家也在议论岛内第三势力是否存在,郭台铭、柯文哲的某种活跃,台湾民众党的成立似乎加深了这种认识。但严格说来,如前所述,台湾只有泛蓝、泛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泛化力量,没有真实存在的第三势力。在台湾,如果你要问谁是第三势力?是很难回答的。说得白一点,议论这么多年,但第三势力是谁始终是个虚幻成分更多的问题,在政治泛化的条件下不好辨认第三势力,实际上也就是还没有第三势力。而经历这些年的选举,“泛”的部分进一步扩大,在人们的理解上它容易与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混淆,也许在客观上某些泛化力量确实向中间地带靠拢了,也有要组建第三势力的努力,但不可能形成在政治人格上完全独立的、在力量构成上成气候的第三势力,或许泛化力量覆盖了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或许泛化现象的去中心化无需第三势力的出现。虽然在近年、包括选举期间出现了号称代表第三势力或被认为是第三势力背景的政党和人物,但它基本上是有代表(甚至有小型政党)、无强大组织载体也无太大政治运作空间。在选举最后关头,“泛”的部分的选民或者仍然回归其原有的基本盘,或者转而支持某些小党。这既是柯文哲、郭台铭最终放弃选举大位的基本原因,也是选举后期无法发生韩宋弃保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