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从二合一选举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本来,选举初期蔡英文的民调支持度并不很高,党内初选还遇到赖清德的严峻挑战,前景并不看好。但去年6月突然爆发的香港事件让她岂止是捡到枪,用黄光国教授的话讲“简直是捡到了炮”;⑧由于“一只蝴蝶飞到她的身旁”,提供给她利用“蝴蝶效应”的现成武器,她更藉此做足文章。在香港事件的发酵时刻,蔡英文大打“主权牌”、“安全牌”,强化“辣台妹”角色,放肆攻击“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鼓吹“要选国民党,明天是香港”。由于台港联动性的提升,她巧用此制造新的话题,不断贩卖“芒果乾(亡国感)”,树立其防卫“主权”、守护“民主”的形象。其“辣台妹”加小清新的形象,确实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这一年来,蔡英文还动用执政资源,掌控媒体促其“全面绿化”,进行网军操作;特别是藉助现代社交软体的广泛传播功能,推出高收视率的网红(如鸡排妹、波特王)视频节目,通过造谣污蔑、歪曲事实等手法,攻击抹黑对手,丑化大陆政府与社会。在污名大陆方面,蔡英文和绿媒可以说是用尽心思、不择手段。在这方面他们选择性地进行“爆料”,选取所谓新疆“职业技能教培机构”等,先入为主地制造话题,编辑谎言故事,使其产生扩散变异效果,在台湾人心目中树立大陆的负面形象。虽然这些事例本与台湾选举并无直接关联,甚至毫不搭界,但都成为蔡英文和绿媒攻击的口实和素材。经过一年多反复连贯的宣传散播、话题诱导及刻意歪曲放大,在皮下注射原理的误导下和青年群体“同侪效应”的推使下,让台青对大陆的负面观感不断巩固形成定见,从而将此移情到投票行为上。可以说,通过上述看似无关事例产生的“蝴蝶效应”,蔡英文成功培育起“抗中保台”的同温层,拉抬选情蹿升成势。

  如果说“蝴蝶效应”较多来自外部,那么“灰犀牛效应”则在台湾内部就有。蔡英文们知道,利用这种效应对选情也大有好处。本来,台湾最大的“灰犀牛”是经济社会问题丛生,是蔡英文的执政败绩,是两岸大环境的恶化。假使蔡英文仅仅凭藉自己的执政优势、连任惯性,选前开出教育、医疗、养老等支票,加上攻讦对手“亲中卖台”这种惯用的抹红战术,在她自己“最大灰犀牛”劣势面前,并不能保证她顺利当选。但长期流行的民粹政治和作为岛内主要矛盾的“统独”矛盾,也是另一只“灰犀牛”。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以来,岛内政治生态“绿大蓝小”,认同层面的“台湾主体意识”滥觞,这些一直都是显在的事实,形成了某种“反中抗中”的小气候,给这头“灰犀牛”发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特别是台青的认同已经发生嬗变,其在意识形态煽情下的政治选择、包括选举动作都一直成为大概率事件,“天然独”只是一个表面说法。由于蔡英文和民进党擅长于进行“台独”理念和民粹主义的操弄,将蓝绿对决与“统独”矛盾密封打包是其拿手好戏,所以,蔡英文会毫不犹豫地锁定选举主轴是打“主权牌”,基本手法是激化蓝绿对决,让绿营支持者相信自己是“捍卫主权”、“抗中保台”的不二人选;这样就足以使“绿大蓝小”政治结构和岛内认同结构发酵出作用,启动另一头“灰犀牛”,使其奔跑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能够在蔡英文选情上发生催化效果,也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青年人都更多置身于网络社会、而非现实社会。⑨在新技术条件下更容易催生类似于“皮下注射”的效果,从而更能直接受到“蝴蝶效应”与“灰犀牛效应”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催出倍增效果。二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其他年龄段少有的“同侪效应”,大多数青年人有从众心理。这种“同侪效应”和从众心理容易加剧“蝴蝶效应”,从而形成青年群体中较为稳固的同温层。“蝴蝶效应”较多地体现在青年族群一边倒、外部因素刺激这样两个方面。三是需要有制造话题、设置议程的能力,甚至不排除有伦理越线诉诸造谣等不端行为。民进党、蔡英文本就擅长于制造话题、引导议题、谎言叙事。在蔡韩对决中,蔡在锁定“主权”选举主轴后,即以“芒果乾”口号、“辣台妹”角色外加小清新形象,加之绿媒扭曲事实重构事实的操作,建构起了同温层话题的逻辑链条,客观上起了助选情、吸选票的作用。蔡英文民进党心里明白,制造或利用“蝴蝶效应”,更能摆脱奥步的坏形象,成本更低而效果却更好,更能借力使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