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国民营经济的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11:34:22  


 
判断国进民退的标准

  判断国进民退从趋势上看我觉得有三个标准:一个就是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强,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行政力量加强,尤其在一旦出现经济波动、经济过热或者出现危机的时候,都是政府进行权力扩张的依据,有的地方甚至对民营企业进行了很严重的微观管理。和当年管乡镇企业一样,我们的乡镇企业当年就是这样被管死了;第二,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国营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领域当中,不是通过法律手段、市场竞争的手段,而是通过政府的强力行为,逼迫民营经济退出,这是我判断国进民退的第二个标准;第三,财富分配上,也是国进民退。这方面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天津大学李炜光教授的相关文章。

  经济危机当中,在各项收入都在下降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却是逆势上涨,国家财政在国民收入当中,政府财政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严重不成比例。有这样一个数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40%,城市居民收入占45%,农民占15%,学者周天宇教授在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查中,发现中国是偏高的,财政支出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公共产品的开支,我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虽然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绝大部分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个教授讲的“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三项消费,三个三千亿,超过九千亿,所以在国民收入上分配上也出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国进民退是存在的,而且从这种趋势上判断,国进民退的现象十分严重。

回顾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原因

  那么怎么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呢?是什么样的过程?我想与大家回顾一下国民经济这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在2005年发生过一次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当年邓小平拍板要把国有企业改掉。从计划经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国有企业实在是办不下去了。其实,要改国有企业,从我们现有的理论是找不到依据的,直到今天,我觉得改革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还是不够的,因为现在我国讲的还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为主导。当时国有企业实在是办不下去了,拖垮了财政,把银行也拖进去了,是一个黑窟窿,没有办法当时才进行放小、改制,当时为了国有企业能够脱困,想出了一个理论叫”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造”,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从一些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然后把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在公共财政上,这一个俗称”国退民进”。这个词中央的文件没有出现过,是媒体、民间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总结的一个简称。十五大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都有这样的话,就是国有企业进行结构性的战略重组,适当地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这是国有企业在2000年前后改革的一个主流。

国进民退,2003年是分水岭

  要分析国进民退的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2003年是大家应该记住的年份,这是一个分水岭。在2003年之前,国有企业经过改革,比如说优化组合、下岗分流,大批的国有企业裁员。再一个就是把“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减轻企业的负担。免掉企业债务,通过这样的改革,再加上朱熔基总理后期做了大量国债项目,这些国债项目基本上全部到了国有企业。在2002年,通过这样的改革措施和当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挺过来了。

  2003年发生过两件大事,第一就是当时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当时的宏观调控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常州的铁本事件,铁本的老总戴国芳就是那年被抓。当时铁本的占地比上海宝钢另外一个投资项目三期工程,占地要小,投资效益要好。但是关的是戴国芳,常州的民营企业家。而宝钢的项目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戴国芳去年从监狱里面出来,记者去采访他,他什么都不能说。2003年的宏观调控导致很多民营经济被打压,我当时在东南沿海走过,做过一些调研,这一轮宏观调控,民营经济受到很大的损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