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3-06-07 15:15:06  


 
  李白杜甫毕业于何处?历史没有记载! 

  说到专业,并不是所有学文学的人,或者说文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都是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开句玩笑,李白、杜甫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他们上过什么学校,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知道肯定受到教育,但是不是哪一个书院、学堂按照今天的语言来培养他们。近现代更是如此,诸位今天可能熟悉的沈从文,沈从文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小学毕业。1923年,不当兵了,跑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大学旁听。那个旁听很难说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多大的意义,关键是他在北京认识了当时京派的一批作家,比如郁达夫、徐志摩、林徽因等人,这个过程中他的阅历、感觉,还有他的表达受到这些作家们的欣赏,然后开始走上了文坛,尝试来写作。

  另外那些比如正儿八经留学的,比如鲁迅、郭沫若。鲁迅学的是医,在仙台医专成绩不错,但是后来弃医从文。另外一个九州大学学医的郭沫若,成绩也不错,最后不做。人家说鲁迅是医学不下去,那是不对的,鲁迅的成绩不错。郭沫若学不下去,那是因为他耳朵的问题。一开始学得不错,可是到了拿起听诊器的时候,发现他小时候得过中耳炎,所以听诊器不能用,只能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历史学等等的研究。

  当然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文学还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有用的,比如说诗人冯至是北大学德语的,小说家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时期学文学的,他们学文学,他们日后也在讲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早年的学术训练有关系。可是没有读文学的同样可以做出有成绩,如果天分好、如果机遇好,不读照样能够写出好小说。我只能反过来这么说,学校里面的文学教育对于作家们的厚积薄发有一点作用,但我不能保证他一定通过这个训练能够成为著名作家。这就说到一个问题,那文学教育是做什么的,文学教育这个职业或者说文学这个学科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以及在建立过程中的利弊得失,有兴趣的看我的专业著作《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从技能训练的辞章之学到知识积累的文学史 

  我想说一点,如果说晚清以前和晚清以后的文学教育有什么不同的话,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已经从技能训练的辞章之学,转化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所谓技能训练意思是说晚清以前我们学文学,学完唐诗希望你写唐诗一样的诗,学完古文,希望你写古文一样的文章,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晚清以后今天的大学中文系,没有说学完元曲就写元曲,学完唐诗就写唐诗。对于我们来说唐诗、宋词、元曲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技能。

  从很明确的时间1903年开始,我们用文学史作为整个文学教育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史逐渐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表达一个民族意识,凝聚一个民族精神,甚至吸取异文化,希望融入世界文学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把主要目标放在技能训练上。

  换句话来说,从1903年开始,我们就没有指望学文学的人出来以后一定会写小说、写诗、写文。换句话来说,大学里面的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培养作家,能出大作家很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我们办的不是作家班。我们能做的是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校园里面各种层次的文学,比如说课程、科系、社团,你就会有比较通达的见解。从五十年代开始不断地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五十年代起原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新生入学第一课必定跟他们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所以很多人进来以后特受打击,进来的就想当作家,你说我不培养作家。后来的很多回忆都提到这个,其实不是这样的。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解读?我发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当时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也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不培养作家的意思是什么?我给他做解读,第一,我刚才所说的其实作家不一定大学里面培养得出来,好作家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哈佛大学旁边书店卖美国文学著名小说家的,遗留下来要不没上过大学,要不没念完,真的念完往往不是中文系、英文系,换句话来说每个国家都一样,作家不一定是中文系或外文系培养出来的,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其实中文系八十年代到现在为止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是80到90人,这80人到90人里面将来最后能够成为作家的,以创作为业的我想不超过5个人,每一届5-10个。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写诗、写文,将来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作家培养的思路来进行。

  我们有文学理论、文学史,我们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语言学,还有古文献等等,这么多专业人才需要培养,所以作家能出来更好,不能出来问题也不大。我们只能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必须有文学鉴赏的能力和热爱文学的风气,这样就行了。我说的是培养有志趣、有修养,但是不一定创作的人才。

  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指代学校或者是教育前面我说文学,请问你这里说的是什么文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仅是中国,西方也是这样,文学这个概念不断在演变。你查《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对Literature的介绍,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对作品的总称。我们今天所说的抒情、叙事,或者是想象力等等不一定的,在18世纪以前的西方,或者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说文学不一定是这样的。今天所说的诗、散文、小说,今天所说的民族文学、国家的文学、时代的文学跟那个概念本身是有差异的。换句话来说,今天中国人所理解的文学,其实是因为19世纪末我们把Literature介绍到中国以后才重新组合起来的一个概念。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请你察看《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说文学这个词的时候,它征引的范围从孔子到鲁迅有十种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孔门四科之一,比如说儒家学说,还有文章经籍,还有儒生、学堂、文才等等,总共有十种不同的概念指向文学那两个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