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李山、顾彬跨文化谈诗经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10 13:54:30 |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宗教的来源相同 对我来说,《诗经》或者说说中国古代文化来源和宗教有关系,如果我说的对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跟古代宗教的来源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宗教的话,就没有《诗经》,没有中国文化。无论是《国风》,还是“雅”,还是“颂”,不少跟宗教、跟先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贵族特别是国王,他到祖庙崇拜他的先祖去,他们的报到让先祖高兴,就会帮国王的忙。他们用最合适的方式——唱歌,跳舞等等。 《国风》充满了宗教成分,我们要认识到,如果我们没有学过古代的“象征学”的话,没有学过宗教学的话,可能读《诗经》,就很难了解她的宗教含义。从德国汉学来看,《诗经》用的图腾都都是从宗教中衍生而来。另外特别是《国风》,它们开头的第一、第二行(就是所谓比兴之词),都跟宗教有关系。因为在那里,我们能看到不论是动物的形象,还是植物的形象,还是花的形象,这原来都是萨满主义。还是古人崇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诗经与记忆:没有记忆的民族会衰亡 诗经与记忆是分不开的,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他们要记忆他们的先祖,德国哲学家阿斯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一个民族没有记忆的话,它会衰亡。比如说为什么现在还会有犹太人呢?虽然他们两千年在路上(指他们亡国,流浪),却保留、保存他们记忆。所以1948年,他们能够重新建立他们的国家。如果他们在路上丢掉他们自己的记忆的话,我们今天不能再说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家。 我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中国的五四运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要求我们不需要佛教、儒教、道教,不需要传统的经典,他们要求我们应该把我们原来的记忆都不要,都扔掉,都取消。所以中国很多问题可以追溯至从五四运动开始。五四运动以后,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记忆基础?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从《诗经》开始,我们可以谈好多好多问题。 顾先生说得是没错,我们老想着如何擢发自升,想着如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实际的情况是,到今天60年了,人们都不讲如何修身养性,你看现在很多中国人,到哪儿都大打出手,到哪都写“到此一游”。所以,五四以来的确是文化记忆问题,顾先生说的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你要生存,靠什么?试图斩断历史,不会有好下场。 我喜欢不少《国风》中的诗歌,也包括《采葛》在内,我特别喜欢诗里有一种说法:“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还有很多这类的这种说法。其实文化是相通的,无论德国还是中国,我们都会有着同样的经验或经历,如果我们不能够和自己想要再要在一起的人,比方说我们对象,我们就会觉得等待的时间会太久等。 总结:国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学,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李山看来,真正的国学不能是浮皮潦草,应该是纯净的,有建设意义的。只有汲取的井口打对了,传统文化的深厚蕴积才能喷薄而出。而作为中国文化的“圣经”,《诗经》是一部比《论语》更为原生的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应该被关注。 来源:腾讯书院第045期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