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4-09-25 09:03:25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讯/中国已经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而“三期叠加”也成为新常态的关键特征。中国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特征及走向将何去何从,金融改革又面临哪些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久前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要进行结构性调控,也就是实行定向调控。李克强表示:“中国去年以来一直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强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因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我们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

  新常态下,央行如何考虑货币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记者李德尚玉述评文章分析,“新常态的主要核心在于‘三期叠加’,最大的挑战在于转型的挑战。具体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二是内生增长动力尚未显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三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四是转型期社会资源环境的整体约束问题依旧存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称,货币政策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目前还处于适应和探索中。

  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作为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央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重新定义货币政策新框架。

  近一年来,央行陆续出台新的融资工具,并撬动资金存量,同时为短期和中期利率形成“利率锚”。前一时期,央行推出PSL(抵押补充贷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近日,又有消息称央行分别向五大行投放共5000亿的SLF(常备借贷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表示,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货币理论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金中夏介绍,国际上著名的货币政策目标函数即泰勒规则,主要考虑央行政策目标利率与自然利率、通胀率(缺口)和GDP增长率(缺口)的关系。

  金中夏解释,一般而言,央行政策利率水平与这三个变量呈正相关。目前,包括美联储和中国央行在内,实际上都将就业率(缺口)作为货币政策的考虑因素,它与政策利率之间呈现正相关。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首先意味着较低的GDP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较低的自然利率,同时通胀压力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是可以使央行考虑降息的因素。而新常态下每年劳动力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新增就业压力比过去小,这又是使央行考虑升息的因素。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阶段,央行综合运用各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行货币调控,传统的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只是央行传递货币政策信号的工具之一。”金中夏表示,其他各种窗口和工具的运用越发重要,一些是针对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但不管是哪种定向性的工具,最终都会对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产生影响。

  在金中夏看来,当决定利率的基础条件不变时,中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利率的稳定,当基础条件变化时,中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利率随基础而动,不多也不少,动得过多则容易形成强刺激,导致通胀;动得不够则可能仍然偏紧,导致通缩,反之亦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