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叫不对称?就是推动CEPA的签署和不断补充的动因,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当然主要是经济的动因,企业界、专业界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从政府的层面来讲,特区政府尤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的效应和需要,不是政治方面;而中央政府既考虑经济方面,也从“一国两制”、全局的政治高度考虑。
这种不对称会产生甚么结果呢?就是在具体磋商的过程当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从经济的角度对内地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者让内地“进一步开放”的想法,不一定符合内地相关行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澳门特区与内地在这个“不对称”的问题上表现得不突出,这与澳门的具体情况有关。因为澳门的政治、经济条件与香港有很大的不同,而香港现在表现得比较突出。
今年九月一号,广州的《南风窗》周刊第一次发表了关于粤港合作的一个通讯。里面披露了在今年八月二号粤港第九次联席会议上,香港特别行政区仅仅带了一个“课题”参加会议,就是环保;而广东省是希望全面地讨论粤港合作,特别是讨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两地的经济怎么加强全方位的合作。
这个口径的差别,深层的原因,就是香港比较实际。香港需要的,香港经济需要的,就单独提出来。所以下一步,在CEPA的大框架下,无论香港本地的发展,还是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都会受到这个“不对称”的约束。
这个“不对称”约束的背后,就是两制的差别,特别在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相应的观念上的差别。如果这些差别不能磨合,那么CEPA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两岸签署CEPA的条件
在可预期的未来难以具备
香港与内地之间CEPA,能不能对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起一个借鉴的作用?我个人的一个判断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大陆和台湾不具备签署类似于CEPA的安排的条件。
第一,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很不对称的。台商大量投资内地,与台湾本土的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像香港的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产业合作关系。
第二,到今天为止,以及可预期的将来,台湾当局对来自大陆的投资,采取的是约束的态度,而不是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说,两地客观的经济联系,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不可能缔造一个基础,使得两岸的当局必须从制度上给以安排、承认、引导。
无论香港还是澳门,所处的地域的条件。和已经回归的事实,使得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的是向内地看。而台湾与大陆隔了一个台湾海峡,加上政治条件,使得台湾经济尽管主要还是依靠大陆,但是还具有向其他地方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台湾当局,不论谁执政,都会采取尽可能多元化的发展的方针,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大陆一个篮子里。何况,尽管现在台湾独立的势力和独立的倾向在削弱,但是独立的势力和独立的倾向依然存在。
CEPA的潜在政治影响力
令台湾当局不愿推动
台湾当局会评估到一点,就是在今天的香港,以CEPA的签署为标志,香港人在经济上承认“一国”。即使有些人内心对这一点很反感、不愿意,但是没有理由公开反对。公开地反对这一点,对任何的政治团体和政治人物来讲,都是失民心的。
CEPA起到了无形的、深刻的作用,这就是对香港整个社会的观念、民意、相应的政治生态具有演化的作用,巩固了“一国”。
有鉴于此,台湾当局是不愿从政策上去推动CEPA的。因为推动CEPA,就等于承认了台湾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是趋向于同的。
张五岳:民间交流自主性已到极致
两岸需要建构制度性平台
中国评论现在是两岸四地的一个重要的资讯平台,现在我很多的学生和朋友到大陆去,想了解两岸四地的多元的讯息,有些资讯的取得在大陆总是有些困扰,但是通过中评网这个平台,已经基本满足了很多台湾朋友在中国大陆想要及时了解两岸关系跟台湾多元讯息的需求。如果说知识和资讯是建构正常化关系的基础,我相信我们还有很多共同努力的空间。
我必须承认原本不是研究经济领域的问题,这几年在经济领域追随我很尊敬的萧万长董事长,只是学了一点皮毛。我想从几个部分来谈我个人很粗浅的看法。
全球化一体化遭遇瓶颈
区域经济“块磗化”加速进行
第一,国际经济的格局趋势是甚么?我相信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是一个大浪潮。这个浪潮的进展,目前是遭遇一些瓶颈,有一些困境,有一些反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化、一体化遇到瓶颈和反思的同时,区域上的块磗化、区域分工与整合的速度,仍然是在加速进行的。
全球到二零零二年为止,已经有超过二百四十六个以上的有关类似的自由贸易区域在执行,已经有超过七十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区域正在洽谈当中。显然,区域经济块磗化的整合这个部分,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浪潮,在亚太地区、东亚地区有超过四十个正在运作当中。
民间自主性交流已到极致
需要构建制度性平台
第二,我们如何看待目前这种全球经济格局之下的两岸经贸这个部分?
两岸目前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虽然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还不至于像香港与大陆的关系这么密切,但是我们看到,台湾每对境外一百块的投资,有七十块是投到中国大陆。大陆是台湾第一大的贸易出口市场,也是最大的外贸顺差的来源。
一般估计,现在大约有八十到一百万台湾人口长期在大陆居住,不管是公务还是经商或者其他工作。所以,如果从经贸交流这个频率来看,速度是非常快的。
两岸民间自主性的交流,我觉得发展已经到了极致了。如果两岸不能让双方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正常化,像放任这样一个政冷经热、官冷民热的状态,想再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我的看法是悲观的。
两岸双方能不能建构一个比较制度性、长期性,可以让双方和平与发展的平台?如果我们认为现阶段两岸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一个是和平,另一个则是发展,我认为经贸这个议题正好提供了最好的途径。两岸如果谈和平与发展,我相信经济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应该是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实质基础。
因为经贸是讲求互利互惠的,是讲究共同发展的。相较于政治上讲究零和竞赛、有我无你,经济上的进一步合作是值得思考的。
为解决两岸经济现存问题
有必要寻求适当名义的合作
如果架构是这样,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两岸关系也好,或者是两岸四地的关系,到底是要走向一个所谓的双赢的、多赢的,还是要走向双输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