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岳:政治目标南辕北辙
不代表公权力问题不能克服
虽然政治目标的南辕北辙,这是现实还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经贸手段一致,我并不认为这是无法克服的难题。就说三通的例子好了。大陆推动三通,除了经济上的考量,还有政治上的考量吧?就是让三通“以通促统”。台湾方面推动三通呢,它是以通促统吗?不是,很多人推动三通是为了厚植自己、壮大实力。因此只要三通这个手段是一致的,究竟实现了三通之后是被促统了,还是借此壮大自己、厚植实力了,这个部分最后端赖实力和竞争力来决定。两岸政治目标就算南辕北辙,并不代表很多手段是不能做的,我觉得还是可以做的。最终由实力和竞争力决定胜负,而不以一厢情愿的主观为转移。
现在在协商问题上,当然双方如果能够政府对政府、公权力对公权力再好不过,但是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还是有它的难题的。海基会、海协会有它的条件,我觉得现在这一套澳门模式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因为它有几个特色的。一个特色是,它一定是双方公权力授权的;换言之,如果双方公权力不正式地授权,所有的谈判将无法产生重大的具体的效应。另一个特色是用适当的名义,就是现在因外围政治的歧见,它不是用政府对政府,也不是用海基会、海协会;所谓“适当的名义”就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名义,或者叫做民间的民意。第三个特点,是官员主谈的,主要谈判者通通都是官员。包括谈包机的问题,大陆主谈的都是蒲照洲,台湾主谈的不论是张国政或是林振明,也都是官员。甚至在谈观光的问题,主谈者也将都是官员,他们是用适当的名义由官员主谈,达成的协议各自认可、各自执行。
在目前的状况下可以谈甚么?我认为首先促成两岸经贸正常化,并以两岸客货运包机的定期化常态化,暨大陆人民赴台观光做为两岸经贸合作机制的第一步。
在两岸经贸互动密切的今日,海空运的直航与人员的双向流动是很重要的,大陆人民到台湾观光旅行,增进两岸人民的彼此理解。因为如果两岸关系的建构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来创造一个格局是形势比人强的态势,任谁都不可能走回头路的。这种两岸关系,哪怕是慢,但是我觉得它是稳定的,它不会是因为很多的政治意愿而改变这种基本格局。因为我还是相信两岸关系这种攸关人民权益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一定是易放难收,或者说是收回不了的。这种两岸关系越做越多之后,我相信我们一些比较好的一些政治愿景或者经济愿景,比较容易能够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把一些目前可以做的,先把它落实,我相信对未来中长期的发展,也会以积极和正面的帮助的。
郭震远:座谈会结语
我们这最后十五分钟进入了一个高潮,谈得非常精彩、务实。
大家都谈到了CEPA当年的签订和实施,应该说是恰逢其时,非常必要。而在过去的三年当中,CEPA无论还有多少不足之处,但是它对于大陆、香港、澳门来讲,都在不同方面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而我们再着眼于两岸四地的话,我感到CEPA这个名称怎么叫,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名称后面所体现出来的两岸四地通过更加紧密的这种经贸关系,或者叫初步的一体化,来推动两岸四地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个经济的发展其本身确实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内涵,对于港澳来讲,稳定港澳、增强港澳的信心,这就是它的一个很明显的政治意义。
对于两岸来讲,我们现在强调要发展,就是要以和平发展为主轴来发展两岸关系。
所以我想,今天我们参加这个论坛的专家教授可以说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不要受到两岸当前政治困难的影响,而是要积极地寻求我们可以克服政治障碍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真正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是两岸都需要的,是对两岸的民众都有利的。形成这个共识,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
好几位教授都提到如何让香港在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甚至有这个想法,面对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我是不是可以说句这样的话,让香港,特别是香港的很多这种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到机构和团体,应该把它们的作用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看待,而不是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性地说,在两岸之间穿针引线。我所指的战略性的作用,就是说,这样的团体,可以在整个两岸关系当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比如说中国评论,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媒体的交流作用。比如对两岸经贸的更紧密的往来,进行某些研究,甚至做某些积极的工作,像崇正总会这样一个有着八十五年历史的爱国团体,肯定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事,但是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
评论员简介:
周八骏:经济学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大集团高级研究员,中国光大资料研究有限公司董事。
张五岳: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博士;现为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专任副教授、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研究专长和涉及领域包括香港问题、大陆对台政策、两岸政经关系、分裂国家统一政策之比较等。
杨允中: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澳门大学校长高级顾问兼澳门研究中心代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蔡宏明: 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现为工业总会副秘书长,兼任经济部研究发展委员会研究委员、产业谘询委员会贸易审议会委员、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声明异议委员会委员、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谘询委员和中华欧亚基金会顾问; 专长:WTO 、区域经济协定、大陆经贸投资政策、两岸贸易、投资、航运、产业与经济问题等。
胡伟星: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学、海峡两岸关系以及东亚国际关系的研究与教学。
魏向东: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岭南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学生课程及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主任。九三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九二至九七年任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讲师,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密华基分校等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国及香港经济。曾在国际著名经济学学术刊物上发表逾二十篇论文。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