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从两岸经贸发展的经验与趋势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岸虽然对于所谓的“一个中国”的问题,没有找到一个很明确的解决的方案。但是,两岸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实现单向的春节包机,到二零零五年开始实现双向对飞不中停。到今年六月,即使是台湾在召开所谓的经续会的时候,在对于两岸要不要直航有非常大的内部争议的时候,两岸还是同时宣布进行所谓的四项专项包机。换言之,如果两岸有政治意愿的话,其实如何去处理“一中”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所以,我比较不悲观的是,两岸已有这样的实务上的经验,其实那个门是在哪里,就看你愿不愿意去敲它而已。
台湾转为双向互动思维
陆资入台可望顺水推舟
如果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看到,台湾今天对大陆的产品和贸易有限制,但是这种限制逐渐在打开。
各位如果留意的话,从二零零二年台湾加入WTO以来,台湾从大陆进口产品的成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成长速度。这意味着说,台湾持续地依循WTO的入会承诺,虽然目前台湾还没有完全符合。
但是长期而言,台湾所采取的这种渐进式开放策略,未来台湾对大陆资金到台湾投资还有严格限制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为甚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台湾对大陆的互动,存在不对称的架构,其实这种不对称的架构,对台湾未必是有利。比如台湾有那么多的民众到中国大陆去旅游,但是大陆的观光客不能到台湾来。今天台湾的思维已经改变了,换句话说,台湾已经开始采取了一个所谓的双向互动的思维。
所以我个人预期,在大陆的观光客开始进入台湾之后,未来这个范围会逐渐地扩大。比如对于节日包机,目前是个案处理,是向着制度化、机制化发展,未来走向常态化是必然的。当这些方面逐渐发展了之后,陆资到台湾的问题,也会顺水推舟地向前发展。
公权力部分还应由政府来谈
这是两岸有否CEPA的关键
基本上,两岸四地在WTO架构下建立「优惠性经贸关系」的客观的条件是存在的。所以问题就来了,两岸四地怎么样去发展这样的一个关系?
我的看法是,其实大陆在这个方面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政策。包括今年在两岸经贸论坛期间,政协主席贾庆林有提到希望两岸的经贸关系是往正常化、制度化发展,然后逐渐去建立一个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
当然,这样的一个合作机制,就会涉及到到底名称怎么处理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两岸可以用各种的名称,只要双方都可以接受,重点是谁来谈。
到底澳门模式,所谓民间协商的模式,能不能成为两岸的所谓经济合作机制协商的一个主体?即使从WTO规范的角度来看,是必须要处理一些涉及公权力的问题。在今年八月份,商务部的副部长廖晓琪在接见工业总会的经贸访问团的时候,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两岸在经济合作方面有关的协商,涉及公权力的部分,还是要由政府来谈。
两岸未来如何去客观地处理在涉及公权力部分的协商?这将会是两岸能不能去建立一套类似CEPA,或者是其他类似的优惠式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甚至是机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胡伟星:不与大陆签订某种安排
台湾未来可能被排斥
如果把CEPA放在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框架来看,它还有甚么意义?放在一个更大空间的环境来看,它有甚么意义?
CEPA作用远超中国内部
中央与特区之间协定的意义
因为中国是这么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内地与它的两个经济特区签订CEPA,就一定要考虑中国大陆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CEPA的作用似乎就远远超过于在中国内部,中央政府与两个特区之间的协定这个范围的意义了。
所以,如果把这种意义引申来看,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如果从大陆在世界经贸体系中的作用来看,它的作用无疑上升得非常快,现在已经是第三大贸易体了,它也需要双边FTA拓展空间。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FTA的协定越来越多。一体化和地区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趋势,而在一体化的大潮里面,也存在着区域的一体化。比如说最近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就踫到了很大障碍,七月份宣布无限期地终止了。我们可以看到,WTO的多边贸易一体化,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困难重重。很多国家都开始转向双边的或者多边的贸易一体化的协定,就是FTA。大陆在寻求更多的FTA,在推动FTA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积极了。联合国亚太经贸理事会做了个统计,在亚太地区,有八十多个已经签订的或者正在谈判的FTA,而大陆已经谈判和正在谈判的FTA有十二个。最近大陆与海湾合作组织在谈FTA,触角已经到了中东。
所以通过大陆的宏观布局来看,中国寻求与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的或者多边的FTA;CEPA就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环,它是对WTO多边贸易体系的一个补充。
港澳台可以透过大陆签订
FTA争取更大贸易空间
第二,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香港、澳门还有台湾,从大陆角度来说,这三个地方都不是主权国家,他们在地区一体化中到底是处于甚么位置?
地区一体化的雪球是越滚越大,出现了学者说的“意大利面碗效应”,里面叠屋架构的FTA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通过双边或者多边的协定,意图获得更大的利益。因为在整个WTO框架下,你不可能得到最大利益;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那么只有双边FTA的途径。
在这种“意大利面碗效应”的结构里面,香港、澳门和台湾,由于不具备主权国家的地位,没有同周边的国家签订任何一个FTA协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这三地寻求签订FTA,也会受到很大的政治阻力。
所以这就带来了问题,就是上述三地能不能通过大陆同其他国家签订FTA协定,从而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实惠?这里边,CEPA或者类似于CEPA这样的协定,能不能扮演某种桥梁的角色?
就是说,不管你是叫CEPA,或者叫CTA,或者叫甚么,我想都会对这三地更加名正言顺地加入到这种叠层架构的双边或者多边的FTA的体系里面,会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的。但是这里面,就取决于三地领导人的智慧,怎么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局面。比如说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向中央政府提出,十加一这个架构,香港也应该参加进去,也应该得到实惠。这是中央政府也正在考虑的事情。
不与大陆签订某种安排
未来可能被排斥
我觉得CEPA应该能够起到桥梁作用,但是实践中会不会起到,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且,如果三地不去试图通过CEPA或者其他安排取得这样的地位,我觉得经济上是会受到损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