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的,北京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愿意接受“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也否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北京的坚持会造成一个结果,即台湾人民会认为,北京只在文化、血缘上将两岸视为一家人,但是不愿意承认台湾人民所属政府存在的事实,这种心理的被压迫感,更容易强化两岸“异己关系”认同的疏离。这种疏离的认同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绝对是一不利因素。
尊重现状才能得到彼此的共识。两岸目前的法理现状,既不是有一方没有主权,也不是两岸的主权相互独立毫不相干。依照目前两岸“宪法”规定,两岸均宣称主权包括对方,因此,真正务实与正视现实的做法应该是透过两岸和平协议,确定“两岸主权宣示重迭、相互接受治权”,在表述的方式上就是“两岸共同维护整个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或“相互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的主权”,与“尊重彼此为一宪政秩序主体”的“治权分立”。当两岸不再有主权与治权的争议时,两岸的认同等于去除了障碍,也提供了两岸重迭认同的能量。这样的“一中同表”才能为两岸和平发展期创造更广化与深化的关系。
“主权”即是“所有权”,“治权”即为“管理权”。中国是属于两岸人民所共有的财产与权利,因此“主权”是属于两岸全体人民的、“所有权”是重迭的。两岸的政府目前依照“宪法”各在其领域内行使管理,分立的管理权并不会影响到所有权的分离,也不应该做出主权分离的解释。就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两岸故宫的宝藏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资产,为两岸全体人民所有,但是两岸的故宫各有其目前所属的政府管理。整个中国为两岸人民的“所有”,同样的,两岸人民土地也是整个中国的“所有”。
第三,要留意史观与认同的问题。做为国家“元首”,马能够遵守“宪法”,值得高度肯定,但是马应该瞭解,为何在其第一任期四年内,两岸的认同却在继续折裂中。如同本书所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历史教科书仍然是引用民进党时期以“同心圆史观”的结构,致使台湾年轻人已形成“一边一史”的认同。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仅强调遵守“宪法”处理两岸关系是脆弱与不足的。
“剥复之间”是歧路与正道之间。两岸关系虽已有改善的趋势,但其核心仍有剥落的危机。2012年台北明确重拾“一国两区”的主张等于重回1992年的原点。民进党仍旧没有放弃它的台独党纲,依然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目前的两岸交流远远大于1992年时的数量,但是所有民意调查显示,两岸认同的差距却也远远高于1992年。这二十年间,台湾的基本立场摆荡不定,其间包括往分离主义快速流动;大陆的基本立场仍是丝毫未变,迄今也仍未接受“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