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台湾经济与两岸合作:实地考察和战略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07-05-22 17:03:29



  但是,台湾经济结构内部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其中我认为最突出的是以石油为主的原材料失衡问题。在台北期间,我考察了销售额达205亿美元、总资产155亿美元的“中油公司”。据公司董事长介绍,2006年中油公司进口原油66万桶/日,合年3300万吨,另外“台塑石化”进口45万桶/日,合年2250万吨,合计全年总进口5550万吨(大陆2005年进口原油1.27亿吨)。但台湾并不生产1吨原油(大陆年自产原油1.8亿吨左右),台对外依存度100%,此外还进口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石化工业系台湾支柱工业,以石油为主的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如此之高,使其经济体系内部的不确定性增强。我觉得,这是台湾经济的“软肋”。这种不确定性对台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里蕴涵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围绕以石油为主的原材料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三)台湾大型企业的对外竞争力较强, 但台湾作为一个经济体总体对外竞争力却面临严峻局面。

  台湾的大企业能量是可观的。在2006年“亚洲企业1000强”中,台湾占78家(营业额占比4.53%,纯利占比6.16%);大陆占63家(营业额占比8.12%,纯利占比14.28%)。我在对10大企业集团的考察中感到,台湾的大企业应该说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在各自从事的投资、贸易与金融等类别的经济活动中,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视野比较开阔。不少生产企业已形成“全球接单、台湾研发、大陆或外地生产”的模式。除台塑、奇美、台达电子、统一等企业外,典型企业较多。例如,以生产“耐克”和“阿迪达斯”运动鞋闻名,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制鞋王国”的宝成集团,现年生产运动鞋2亿双,市场销售遍布全球,研发基地在台湾彰化县鹿港小镇,而生产基地则在大陆、越南和印尼(其中40万员工中大陆就占25万)。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王国”的巨大集团,去年生产“捷安特”自行车520万辆;其中,江苏昆山300万辆,上海120万辆,成都30万辆,公司本部大甲镇只有70万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还有一家总资产超过365亿美元的远东集团,所辖的190家企业分布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由于其经营海陆运输事业和通讯网络事业,使其更具有世界眼光。该公司董事长徐旭东关于“无疆介面向”和“快速接轨”的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台湾大型企业具有宏观眼光且有较强竞争力, 但我通过考察感到,台湾作为一个经济体总体来说开放格局不够。由于台当局实行对大陆封闭性政策,如对大陆投资“40%上限”和银行业“红灯禁行”等,形成诸多人为屏障,阻碍了到大陆乃至海外发展的天地,使其经济只能在岛内狭小的空间内打转,这种情况引起工商界的不满。这种封闭性的所谓“本土化”政策最终必然削弱本身经济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学院(IMD)的竞争力排名表上,2006年台湾分别下跌了5个位次和11个位次。尤其是未来在东盟经济一体化和10+1、10+3的新形势下,估计台湾经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四)台湾虽然已制定“十五年规划”,并确定相关指标,但所谓“五大套案”比较原则,缺乏有力的措施支撑。

  在此次研讨会上,台湾有关报告人介绍了其“十五年规划”,该规划以2015年人均GDP 3万美元为目标,设计2006—2015年GDP成长率平均为5%(其中劳动投入贡献0.6%,资本投入贡献1.8%,总要素生产力贡献2.6 %),人口成长率0.2%,物价变动率2%。这一“规划”如何实现?规划提出产业、金融、人力、公建、福利“五大套案”。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构思,如建设“不淹水、不缺水、亲近水”的“水水水”生活环境等,但“五大套案”不够具体。以产业为例,目前台湾制造业占GDP比率只有21.3%,而且制造业主要是“代工生产”;特别是以代工为主的电子产业,竞争激烈,价格滑落,销售利润日趋微薄,凸显缺乏自主品牌的缺陷。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品牌上有所突破?缺乏实招。服务业方面,虽然其比率占73.3%,但规制相当落伍,如何改革规制,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此外,金融套案虽然提出“整顿银行市场结构”,但在台当局银行业“红灯禁行”的情况下,如何“整顿”以“提高其竞争力”?这些均未提出具体措施。此外,台湾“经发会”本已通过八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的建议,但台当局却迟迟不肯放行,致使商机丧失。诸如此类拖累台湾经济发展之事,下一步如何突破僵局,也缺乏大的举措。

  关于两岸经济合作五个方面的审视

  (一)两岸相互投资方面

  关于台商到大陆的投资规模,我在赴台前曾多方求证。据大陆统计,到2006年底,已累计批准台商在大陆投资设立企业超过7.2万家(这中间企业有生有闭),台商累计在大陆实际投资约440亿美元左右(但这一资料并不全面,近几年台资由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转投资的还有若干亿美元,此外还有在港、澳、新加坡和美国公司中的台资投入,具体数目尚无准确估计)。2005年,前1000家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营业收入近1万亿元人民币,年度增长超3倍,“整体营业额”达27829亿元人民币。

  通过交流,我感到台资到大陆有三个新趋势值得注意:一是产业拓展趋势。前几次考察时台商谈的较多的是制造业投资,而此次谈的较多是服务业,特别是“聚焦”在金融业和资讯服务业(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商业总会会长张平沼等对此特别关注);二是区域拓展趋势。我在作了关于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后,引起台商浓厚兴趣,除珠三角、长三角外,新感兴趣的是居于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带的京津冀经济圈、海峡西岸台商投资集中区和东北地区。我在巨大集团考察时,该董事长一再问我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他说他们已开始考虑到天津地区投资建立自行车生产企业。同时,对与东岸有“五缘”(即地缘、人缘、血缘、文缘、商缘)的海峡西岸,更充满期待。三是在企业组织上他们更多地倾向采取“独资”的形式,而不希望采取合资的形式。据瞭解,独资约占九成左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