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从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4-21 10:20:35


 

  同时,B站的造“梗”文化,使他进一步成为热门话题。罗翔口中的每一位主角都叫“张三”,张三盗窃、打架、贩卖假药……B站网友们便塑造了一个虚拟角色“法外狂徒张三”,创造出“三三来迟”“三迟但到”等梗。在罗翔的讲课视频上,常有弹幕刷着各种梗,令新来者看得一头雾水,但老粉们自有一番集体默契,形成了特有的社群文化氛围。

  罗翔不是个例,一大批知识科普类的UP主(上传音视频的人)在B站拥有大批粉丝。B站的几大分区里,“科技区”诞生了诸多头部账号,观看量一直排名前列。比如2019年年末入驻B站的“硬核的半佛仙人”,制作了“你的身份隐私是如何被卖的”“支付宝大改版背后的秘密”“减肥产品是如何骗你钱的”等科普视频,平均每集播放量约300万。

  疫情期间,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等多家媒体转发的视频《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也是源于B站科技区。制作者杨涛,现实生活中是一名90后程序员,业余爱好“当老师”,曾经在线下培训机构兼职教过课,但学生寥寥无几,于是他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每集平均时长约15分钟,在B站发布。没想到,他由此收获大批学生粉丝,甚至有粉丝留言说:大学里上了一学期都没听懂的专业课,看杨老师十几分钟的视频立即就懂。

  为什么效果如此好?杨涛的视频中没有讲述者出镜。专业知识通过3D动态演绎,直接展示给观众,类似于国外解释宇宙奥秘的科普视频,效果比口头讲述更生动。但这背后,要求制作者掌握一系列软件技巧、剪辑技巧、编程技巧。杨涛每天下班回家后,除了吃饭,第一件事就是埋头做视频,一做4小时,一条视频从写稿到完成,至少要做半个月。

  杨涛说,自己也是上大学时听了一学期专业课没听懂,将心比心,知道网友“不懂”的难点在哪里。自诩“当老师有点天赋”的他在视频中采用了一系列类比手法,比如用武器流星锤比喻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用车流比喻电流,堵车就好比短路,短短几个画面,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的世界”条分缕析。有一组画面,为了说明电流究竟怎么回事,无数粒子的震动汇聚成“水流”动态,网友评价“做得很形象”“瞬间懂了”。

  “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视频语言、表达方式讲解知识,事半功倍。”杨涛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