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从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4-21 10:20:35


 

  有一句流行语叫“上B站搞学习”。2019年,B站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但这种“学习”,其中有一部分与按照教学大纲的网课还不大一样。它们涉及天文、地理、法律、政治、生活等,内容包罗万象。视频的风格,仍然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口味:快节奏,有趣,新鲜,生动,有梗,满足猎奇心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认为,视频生产者迎合年轻人喜欢新奇的思路在运作,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其实是不够的,作为补充、激发兴趣,看看无妨。而真正具备专业系统知识、能引发人们思考的“生产者”大多却还停留在文字时代。“下一步,我希望思想生产者和年轻的传播者能彼此融合,提供有深度的内容。”田丰说。

  B站其实已经开始在尝试,比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站内科普UP主“妈咪说”,办过一场关于黑洞照片的科普直播,直播人气近145万,视频播放量超过110万。此后,物理所联合B站又做了线下科普活动“科学很可爱”,全程直播,话题浏览量站内超过1500万,弹幕近10万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近1.5亿,讨论超7万。还有中科院博士鬼谷、果壳、混乱博物馆、科普中国等官方账号,都在B站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霁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既有体现传统和线性逻辑的书写知识,也有以网络化非线性图像形态生成的知识。从认知和情感上处理互动性涉入感更强的网络化图像信息,还是处理严格遵循线性逻辑的文字信息,两者所需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媒介知识环境培养出不同思维的两代人。”他说。

  书写知识对思维的规训,不会被轻易替代。毕竟,人类漫长文明积累下的知识,大量还是依赖文本而非图像保留下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催生出了新一类人,“Z世代”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知识生产能力、特定的图像处理能力。新旧知识形态彼此间没有高下之分,但有可能未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有共鸣的、传播效果较好的,是数字图像类的知识,它们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在离散的数字网络环境中,多媒体交互性的知识系统催生出新的“文化素养”和去中心化的创造力。潘霁认为,这一现象值得更多的认真对待和思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