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拥堵积重难返 病根在于城市规划
1、人口迅速膨胀 城市规划滞后发展需求
有专家指出,拥堵的病根,还在城市规划问题和人口日益膨胀的现状。据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人口将超过2000万,突破城市总体规划所预计的2020年控制常住人口1800万人的目标。2009年,北京市一年增加了60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国外大城市。城市摊子越铺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而城市规划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在这一矛盾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通系统,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就好比平素就弱柳扶风的林妹妹,风和日丽还能勉强行几步,一旦下雨下雪,哪里还扛得住?(北京《京华时报》)
北京的城市如同一张摊开的大饼。要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靠限行是不够的,城市规划是主要问题,最先在居民出行方面体现出来。(湖北荆楚网)
2、潮汐交通恶果 “每天堵一次,从早堵到晚”
交通拥堵的背后原因是北京大幅度增加的人口、高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以及多个卫星城不甚合理的规划,导致“潮汐交通”太过明显。北京的交通拥堵,是由于长期以来在老城上面建新城,导致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大量工作人口不得不到郊区居住,激起城郊之间的交通大潮。对此,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60年前已有预见,他们提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以平衡分布就业功能的应对之策,却被批判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看来,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了。(《北京晚报》)
曾经有白领形象地将金融街称为“空城”,把天通苑称为“睡城”。相信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会认同这一说法。每天早晨,千军万马南下,到了晚上,大军北归。白天车水马龙的金融街,一到晚上不见人影,成了“空城”。而天通苑之所以被称为“睡城”,正是因为回来就睡,除了睡觉,别的啥也干不了。
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造成四周车流全部涌向中心,肯定会造成交通瘫痪。北京的商业、单位、活动场所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市中心内。以二环内的老城区为例,6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集中了西单、王府井等众多商业区,金融街、金宝街、崇文门等众多商务区,以及后海、前门等众多休闲娱乐区,还集中了20多个中央部委级、100多个局级单位,和北京市200多委办局及直属事业单位。而往外走,却集中着天通苑、回龙观、亦庄、通州等一个个大型居住社区。这自然就会形成大量住在四环、五环甚至六环的居民早晚往返于城郊之间,使得连接城郊之间的交通系统不堪重负。(北京《经济观察报》)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定位,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拥堵不是一天造成的,解决拥堵同样需要更长的周期。高架桥可以再造个三四层,但对于巨量路面车流,仍然“杯水车薪”,总不至于让车辆都在天上飞吧?尾号限行仅仅解决拥堵的“阵痛”,归根结底还要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上做文章,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措施只能说明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仍然不足。(北京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