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多个城市的定位不同。很多人会问,大湾区内地九市有什么区别?我该去哪个城市发展?我建议可从地理位置较邻近香港的广州开始,广州的文化和香港比较接近,作为省会城市,发展得也不错,如果觉得深圳的竞争压力太大,可以考虑广州。另外深圳的前海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深港合作项目日增,前海提供大量电脑程式员、工程人员等创科行业职位空缺。此外,各地推出了不少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助和优惠措施,大家也需要研究一下,例如深圳的“孔雀计划”、“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IAB计划”(发展新一代资讯技术、人工智慧、生物科技产业计划)、“NEM计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计划)、“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和“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途径和机会都有很多,最重要是香港青年要愿意踏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最后我有几点建议:一是建议我们青年团体可以一起去举办更多的交流活动,这点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在面临的困难会比较多,因为社会运动导致很多青年对大湾区、对内地有点情绪,我建议我们青年领袖在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团结,去发动我们能发动的力量,把他们吸引过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他们不断融入到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
二是建议在大湾区办学,由于香港现时八间资助大学的学位只有约 15,000 个,平均每年的公开试考生就有约58,000名,学位严重供不应求。而且随着中美关系转差,美国及其他国家逐渐收紧签证条件,可能导致日后本港到海外升学的学生名额减少,那么他们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去大湾区。因此建议在大湾区增设具认受性的大学学位名额,让有意升学的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及选择。香港政府可与内地相关政府部门磋商提供部分资助课程,并将之纳入大湾区认可及规范课程中,吸引港生入读。另外,可研究成立基金,资助到大湾区升学的香港学生在国内住宿及生活的开支,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生就读期间及毕业后,政府可帮助衔接他们到国内企业实习,增加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经验,加强他们往后到大湾区发展的信心,培养及实践他们对祖国教育的认识,让他们感恩国家给予的机会,成为最好的爱国教育。
三是建议研究“港青港税”优惠,让符合条件的香港年轻创业及就业人士,可按香港税率向内地缴纳个人所得税,或提供过渡期,例如刚落户工作的首两年不用缴纳全税,增加诱因吸引香港青年踏出到大湾区工作的第一步。因为内地原来对外商投资有“二免三减半”的政策,但是现在已经取消,我认为可以对港青重新推行并且加大力度。
总结来说,有危才有机,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显示,每次危机都隐藏着新的机会。香港经历97及08年金融危机、03年SARS等严重打击经济,但仍能迅速作出应变,重新出发。我相信随着国家“大循环”及“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香港青年会有更好的发展。作为青年团体,我们要发挥引领作用,让香港青年感受到祖国的爱,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向心力,相信香港青年还是大有可为。谢谢大家。
吴志隆:接下来我们听听女生的意见,有请经民联青委会副主席林颢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