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中评青年论坛:香港青年与时代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21-02-07 00:11:13


 
  大专院校方面,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作用,同时发挥青少年团体的优势,多举办粤港澳的交流实习计划,并提供支援和资源。此外,各大企业、社会组织需提供更多机会让三地青年互访,在大湾区不同城市学习、实习及生活,让青年亲身体验当地的人文生活,让香港青年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是发光发热、追寻人生梦想的舞台,为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工作和生活作准备。

  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学习亦能够帮助他们融入大湾区。特区政府可与内地相关部门磋商,在大湾区增设具认受性的大学学位名额,让有意升学的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及选择。另外,两地协商后,可在内地大学设置大湾区发展需要的课程,并对入读的香港青年提供资助,实现大湾区人才培育及香港青年顺利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双赢结局。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可研究成立专项基金,资助到大湾区升学的香港学生,减少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生活开支,增加对香港学生的吸引力。大湾区各地政府也可建立机制,为香港学生毕业后入职内地企业做好衔接工作,增加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经验,加强他们日后在大湾区发展和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对自身和祖国的正确认知。

  下面我讲讲在职青年人。为了让在职青年安心投入大湾区工作和创业,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及机构设置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让香港青年无后顾之忧地在大湾区发展所长,成就事业。推动在职青年到大湾区发展,涉及的层面比学校交流更广泛、更深入,因此内地各城市需要有相关职能部门跟进统筹,为港青提供支援,避免政出多头,让本就不熟识内地运作的港青搞不清东南西北,最终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令有意到大湾区发展的港青却步。 

  另一方面,不少敢为人先的港青,早已经在大湾区开拓事业,他们当中不乏成功的例子。我们在推动港青融入大湾区过程中,必须两条腿走路,除了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及提供支援外,也可以调动已经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港青力量,可以鼓励港青“前辈”成立民间组织,以他们亲身经历和经验,对有意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港青进行帮、扶、带,帮助香港青年尽快融入大湾区。

  刚刚我提到在职青年到大湾区发展涉及的层面更多更广、问题更多,其中包括了医、食、住、行、职业选择等,其中,我认为最急迫的、年轻人最关心的是税务、医保和居住。由于历史、制度和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存在颇大差异,也有各自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在税务、医保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推出若干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比如说,个人所得税方面能否考虑给予港青优惠,尽量与香港税制看齐呢?前段时间有学者提出“港人港税”,我觉得这个对香港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